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儒家思想之時代精神
2006-03-06

陳立夫

一、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基本

    我們知道自從孔子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礎,也奠定了中華民族的基礎,而成為中華文化的道統。所謂道統,就是把中華民族所創造的人類生存原理流傳下來,為子子孫孫所遵守,只要中華民族不斷的要求生存,則中華文化的道統自然永久存在。中華民族珍視此一道統,數千年來代代相傳,自戰國以迄今日,歷代的治亂興亡,難以盡言,有時政統可斷,而道統始終不斷。就因為道統不斷,所以每次大亂之后,撥亂反正,重建國家新秩序的人,大多是確信儒家思想的學者。而且歷代都有大儒,繼承儒家的正統思想而發揚光大之,都發揮適應各該時代的作用,其最著者如漢代的董仲舒、鄭康成,隋代的王通、唐代的韓愈、李德裕,宋代的程顥、程頤、朱熹、陸九淵,明代代的王守仁、朱舜水,清初的顧炎武、黃梨洲、王夫之等。試研究歷代大儒的思想,就可知他們都能把握歷史演變的契機,使道統得以維護,國家民族得以生存。真理永不毀滅,沒有時空的限制、阻礙,儒家思想可以說是人類共生共存的真理,自然不受時間變遷的影響,亙古常新,所以孔子被稱為“圣之時者”。美國近代歷史哲學家杜蘭博士(DR.Will Durant)對儒家思想的觀察最深,在其所著Our Oriental Heritage一書中說:“中國歷史可以孔子學說影響來撰述。孔子著述,經過歷代流傳,成為學校課本,所有兒童入學之后,即熟讀其書而領會之。此一古代圣哲的正道,幾乎滲透了全民族,……使中國文化之強固,歷經外力入侵而巍然不墜;且使入侵者依其自身影響而作改造。……即在今日,猶如往昔,欲療治任何民族因唯智教育以致道德墮落、個人及民族衰弱而產生的混亂,其有效之方,殆于過于使全國青年接受孔子學說的薰陶。”近來西方學者和杜蘭博士持相同見解的,尚有其人,即如十馀年前索忍尼辛在哈佛所講的“一個分裂的世界”,就有許多論點與儒家思想相通,他主張精神物質的平衡,以矯正社會的物質偏差,正是中國所崇尚的中庸之道。這些都可證明儒家思想的確具有新時代的意義。

    現在我要把儒家思想與三民主義息息相關之處,作一簡單的說明。孫中山先生最初僅說自己所持的革命主義,“有因襲吾國固有之思想者”,后來對俄國代表馬林的詢問,才明白的說:“中國有一個道統,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相繼不絕,我的思想基礎,就是這個道統,我的革命,就是繼承這個正統思想來發揚光大。”所以在講演民族主義時,則說:民族思想是我國祖先所遺留,民族主義只就所遺留者發揚而光大之,且改良其缺點。儒家的民族思想是嚴夷夏之分,主張民族國家的統一,國父亦多采用而更加充實,而對外國則采興滅國,繼絕世,使之共生共存,民族平等。在講民權主義時,對于儒家的天下為公及民本思想,幾乎完全接受。在講民生主義時,則完全采用儒家的仁政思想,所謂節制資本與平均地權的中心觀念,正是孔子所說的“不患寡而患不均”,所以說:“諸君或有不明白民生主義是什么,不知道中中國幾千年以前,便老早有行過了這項主義的,像周朝行的并田制度,……都是民生主義的事實。”凡此,均足見儒家思想是三民主義的本源。我為更明確的說明儒家思想的時代精神,當就倫理、民主、科學三方面,分別敘述儒家思想的時代意義。

二、儒家倫理道德的時代意義

    儒家思想重視倫理道德,因為人的四周盡是人,其相互關系甚為復雜,歸納之為五大類。其上下的關系,在內為父母子女,在外為君臣(即今之所稱長官與部屬);其前后左右的關系,在內為夫婦及兄弟姊妹,在外為朋友;其余的可照輩份、地位、年齡的不同,比照歸人五類之中,儒家稱之為五倫。這五倫關系,古今相同,人與人間相處之道,叫做倫理道德。倫理道德的稱謂,孟子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禮記謂“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在《大學》中申述止于至善時,謂“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其他用之于倫理的德目大同小異,其基本精神皆歸于仁愛。自從漢武帝尊儒以后,以儒家仁的教育為中心,歷代教育皆以明倫為主,未嘗稍變。到了現代,孫中山先生主張恢復中國固有的道德,提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德為救國的道德,所以民族主義以倫理為基礎,而以仁愛為民族倫理所發揮的極致。后來又增加禮義廉恥四維以配合八德。在四十年前,我擔任教育部部長時,規定以禮義廉恥四字作為各級學校的共通校訓,作為各級學生的訓育目標,當時風行全國,對于加強抗戰精神,確曾發生相當的效用,所以直到現在,各級學校的校訓,還沒有變更。目前的倫理教育是必須堅持這一民族精神、民族大義的武器,才能復光中華民族。

    德儒萊布尼茲(Leibnitz)說:“中國人在實踐哲學方面超越吾人,對于人類生活行為與利益,曾設想一套倫理政治的法則。”實則所謂倫理是人類生活的正當方式,不是圣賢要這樣設想,是天地間自然之理應當這樣做,如同順道走路一樣,所以叫做道。孔子教人學道的次第,是博文約禮,博文是方法,約禮是實行,其要旨在于求仁。求仁就是做人所應做的事,假使人類不能從自身的努力去發展人的特性,則仍將退化復歸返于禽獸了。孟子說:“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圣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求生存原為人類進化的原動力,一旦飽食暖衣,生活無憂,自會由飽暖而思淫欲,將人與人間的正常關系搞亂七八糟,倫常乘謬,爭奪殘殺的獸性復起,勢必近于禽獸。我在《人理學研究》一書中,認為倫理道德是人理學中極重要部份,故曾不習題其煩的再三說明:倫理為維系人類生存的要件,倫理存,則人人具有集體生活的條件,有團結互助的基礎,因之,社會有秩序,家庭享和樂,國家致安寧。否則倫常既失,人各為私,國家社會遂成為一盤散沙了。所以政治的第一要務在“正人倫”,教育的第一要務在“明人倫”,實以道德的實踐,在于人倫的端正,人倫既正,道德始立,道德既立,國家社會始有平治安寧之日,儒家倫理道德的時代意義即在于此。

三、儒家民主思想的時代意義

    儒家的民主思想是早已有之,所謂“民為幫本”、“民為貴”的民主觀念,隨著道統一脈相承,成為儒家思想的特質。民主的基本精神是自由與獨立,孔子道倡“有教無類”,就是要提高人民的教育程度,使能獲得自由平等的地位;又主張天下為公,選賢與能,就是民主政治。孟子更大膽的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唐宋時代實行科舉制度,使全國人士公開競爭,這就是應用考試制度,以達成選賢與能的目的。歷代治權大都掌握于相臣之手,讀書人只要敦品勵行,自可出類拔萃,參與國家的政治,所以歷代政治雖治亂相承,卻始終建筑在儒家仁愛的基礎上。為政首要,在得民心,民心之向背,決定政權的存亡。孟子早已說明此意:“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有心斯得民矣。”后儒甚多相似的言論,至清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則民貴君輕的思想益彰。所以人們認為《明夷待訪錄》比之盧梭的《民約論》是一百年,而思想更切實偉大。

    其實西方的民主思想是受儒家思想的啟發而產生的。自從利瑪竇等傳教士來到中國,《論語》及《大學》、《中庸》的拉丁文譯本在巴黎出版,當時歐洲各國學者大受影響,認為中國文化是公正的、仁愛的,中國政治制度是高明的、完善的。再經福祿特爾(Voltaire)及重農派對孔子的推崇闡揚,成為推倒中世紀以來封建社會下貴族政治的武器,終于掀起美、法兩國的大革命,世局為之創新。一九四二年美國副總統華萊士曾說:“中國哲學與其國民性的趨向民治,對于西洋政治哲學實有重大的影響。美國建國之初,若干賢哲倡導革命,奠定憲政,其信仰與作風,直接挹取于歐洲,間接導源于中國。此種文化因緣,美國人士現多茫然無知。”又說:“中國文化實為啟發西洋民主政治之源泉,亦為創造西洋民主政治之一動力。”法國革命與美國革命本為同一潮流,法國革命文獻中的一七九五年法國憲法載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人施己,先施于人。”這些事實可以說明儒家民主思想的時代意義了。

四、儒家科學思想的時代意義

    我主譯英人李我瑟所著《中國之科學與文明》一書,覺得此書對于中國科學的成就,鉤玄探幽,推崇備至,至足令人感佩;然而在其“儒家與儒學”一章中,竟否定儒家對于科學的貢獻,則不無遺憾。在此書節本第二冊的前言中,我曾簡略的說明儒家的科學思想,認為儒家原以心物并重、仁智兼賅立教。在《大家》一書中,格物為一切之首要;在中庸則以盡物之性,緊隨盡人之性之后,而在治國平天下的九經中,又列來百工為一經。中國古代人民除經營農業外,僅有關于食衣住行育樂的日用必需手工藝品,不若現代大量生產的工業。周禮考工記說:“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爍金以為刃,凝土以為器,作車以行陸,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考工記與中庸都重視百工之事,其目的實用,而禁止淫巧無益之作,其獎勵工業的方法,“日省月試,既稟稱事”,與現代工業科學注重研究發展及提高技術人員待遇之道,完全符合。可見時有古今,道無二致,惟歷代大儒多僅注重盡人之性,而忽視盡物之性,以致有今日科學工業落后。不過李氏對于宋儒有關科學及宇宙論的理論,甚為推許,并且明白指出朱熹的自然有機體論對十七世紀歐洲學者的影響甚大,使現代自然科學由機械的宇宙論進步到有機的哲學時,世界學術遂突然踏入達爾文、菲理沙爾(Frazel)、巴斯德(Pasteur)、斯柏曼(Spemann)、浦郎克(Planck)和愛因斯坦(Einstein)的時代了。他特別指出這條思想路線,由懷德海(Whitehead)至恩格斯(Engels)、黑格爾(Hegel),回溯到萊布尼茲,而萊布尼茲的思想是來自朱熹。這是西方人士所未知的文化線索,可知儒家科學思想的影響至為深遠。

    二十世紀是科學技術的大時代,科學為人類增加福利,但亦引起了許多嚴懲的困擾及危機。這就由于現代科學偏重物質,人被物質所誘惑、所陶醉、所催眠,道德愈日趨墮落。我們儒家的科學思想是心物并重,仁智兼賅,認為科學的發展必須以倫理道德為基礎,才能有益無害。

五、儒家的王道文化是救世良藥

    由上所述,可知儒家的王道文化,終必成為人類所瞻望的燈塔。兩次世界大戰的慘育教訓,應足以喚醒世人,使知僅憑武力與金錢,不足以解決世界問題。人類的幸福,全憑去私心存公道一念之轉,亦即道德二字的真義所在,不和不平的事實既存在,世界安有和平的前途?儒家思想歷史悠久,累積數千年先圣先賢所得的經驗,對人文科學研究最精,遠勝于人,為人類之廣生和長生計,既知不能憑財,更知不能憑力,必須憑德,文化始有其真基礎。故儒家思想有德本財末的昭示,有王道勝于霸道的信念,我們若能遵守此一昭示,確立此一信念,則儒家王道文化復興之日,即為人類幸福共享之時。我們當確信儒家思想具備有時代精神,繼續努力于復興民族文化,終能爭取最后的勝利。記得前清英國大使朱爾典在他返國時,路過福州;當時曾留英的著名文學家和海軍將領,他的好友嚴復先生正在福州基地,獲訊后,嚴氏登艦前往送別,談及國事,因擔心中國已面臨滅亡關頭而傷心淚下。朱爾典即答覆說:“中國不會滅亡,因為中國有一大寶藏,只要能固守堅持,善加利用,中國不會滅亡。”他更進一步說:“我憂慮的倒是歐洲的前途。”嚴氏驚奇的問“什么寶藏?”朱爾典答覆說:“四書五經。”數千年來我們的民情習尚,不用詞費,盡人皆知都是四書五經的智慧和教訓所鑄成的。從朱嚴二氏的談話中,可以明白一位深思客觀的外國朋友,以以實際和批判的眼光視察了中國歷史的演變后,都可以得到這私一個結論;中國民族的一致性,中國的文化文明所經歷的艱難困苦,都證明其先天的卓越越性,是在亞洲各鄰國中所獨具的,且常是征服了、同化了那些曾征服中國的民族。

    再回頭看七十年代的歐洲,便顯出這位英國人士的眼光是多私的遠大而正確。這一段話對于青年是正確的指示,正可說明儒家思想的時代精神,儒家思想是重視人生的責任與意義,所以吾人須光大一己的生命,以求仁道的發揚;貢獻一己的智能,以增進全民的福利。成己的目的在成物,吾人自宇宙取得智慧、智識、經驗,集于個人而成己,當復用之于成物,大公無私,視人如己。且應多取多得,使一己的條件愈為充實,其為人類作更大更多的貢獻,這是人生的責任,人生的意義亦即在此。希望由成己以成物,發揮儒家思想的時代精神。儒家的救也精神,因而愈見弘揚,中華民族幸甚,全世界人類幸甚。

(陳立夫 臺灣中華孔孟學會理事長)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