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臻旭*
儒學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學派,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有影響的思想學說。
早在1676年,德國自然科學家、數學家和哲學家萊布尼茨就指出,中國人在理論科學方面不如歐洲,但在政治、倫理方面,中國卻遠勝于歐洲。然而,自民初廢除讀誦傳統經籍之后,傳統文化日漸沒落;隨著現代化社會對物質財富的孜孜追求,儒家思想這源頭活水逐漸失去自覺,已然不彰。
近幾年來,由于經濟的不景氣,以及社會上治安、交通、環保等種種問題叢生,就整體而言,對于原先社會上高漲的欲望造成了相當大的挫折。根據一般人往往是在錯誤中學習,在挫折中省思的道理,中國人是到了徹底反省自己價值觀、學習提升人生價值的時候了。然而儒家說在現代社會中有無存在的價值與發展的可能?現代社會是否需要并容納儒學?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但同時也認為必須正視儒學面臨的現代挑戰及其發展的局限。為了保有這珍貴的傳國之寶,我們有必要將儒家學說與現代社會的發展和關系加以詮釋。
一、儒家思想之精華
1.思想基礎——“孝親尊師”
儒家認為“孝親尊師”是做人的根本。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天地之行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父母是生育我們的恩人,要知恩報恩。凡為人子,孝當竭力,夙興溫請,這是天之經、地之義而民之用。所以孝是動物天性的光明,人間永恒之真理。
“師嚴道尊,人倫表率,養我蒙正,教我嘉謨?!崩蠋熓巧覀兎ㄉ砘勖亩魅恕H巳魶]有智慧,與畜生無異。因人也是動物之一,人比動物高是人有智慧,有道德觀念。智慧道德是老師教的,所以老師的恩德與父母是相同的。
父母跟老師對待子女、學生、子弟,可以說是愛護無微不至,期待更是殷切,教育也格外地認真。因此,做弟子的人要常常念著父母老師的恩德,念念不忘,盡心盡力地順從。所以說,“孝親尊師”是德性之根本。
2.核心思想——“仁”
儒家思想,核心是“仁”。體現在人際關系上就是“仁者,愛人”,主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時時處處把自己放在旁人同等的地位上,推己及人,充分為別人著想,尊重別人的意志和心愿,對自己不利的事情不強加給別人,這種思想的出發點是破除一切以自己意志為轉移的自我中心主義,因此具有普遍的社會意義。體現在政治治理上,就是要“為政以德”,“節用愛人”,主張重視教養,改善民生,增強國力。
“仁”也是儒家提出的最高道德準則。眾所周知,孔子十分重視道德修養。他認為,作為“仁者”的君子,一定要有人格,有志向,能明辨是非,能守死善道。他提出,人要修德,講學,徙義,改不善。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又曾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把對原則真理的追求維護看得比生命還重要,這不但教育了學生,對一個民族剛建進取心理的形成,也起了重要作用。
3.立身之本,處世之道——“誠”
誠信,是儒家所推崇的處世原則?!抖Y記·樂記》記載“著誠去偽,禮之經也。”自古以來,就有“人無信而不立”的說法,從商鞅轅門立木到曾子殺豬教子,“言必信,行必果?!弊鳛楹饬總€人品行優劣的道德標準之一,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并對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塑造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
以誠待人;要求我們要誠實,態度要誠懇,講話要坦誠。待人以誠,否定了人與人之間的功利思想,是心與心的交流,一定能在彼此間建立深厚的情誼。如果有求于你,對你以誠,明日不求于你則棄之,長此以往,必成孤家寡人。所以,堅持以誠待人,萍水相逢可成知己,淪落天涯可覓知音;得意之時不冷落朋友,失意之日有貴人相助,唯有真心換真心,唯有真情換真情,才是處世之真諦。
綜上所述,儒家思想之精華——仁、義、禮、智、信,此五常正是治療現今人倫道德衰微,人情疏離,社會沖突的一劑良藥。
二、儒學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的價值
近年來,西方的許多社會病,如犯罪、吸毒、家庭破裂等也在東亞滋生和蔓延。許多有識之士提出重建精神價值。韓國的新民運動,新加坡的禮貌運動,敬老運動,推廣華語運動和臺灣的讀經教育等相繼出現。這些運動的中心內容就是把儒家倫理重新找回到現實生活中來。
一個國家要達到良好的治理,除了依托國家強力外,還得依托精神力量。而道德確實是一種有利于治國的重要的精神力量。而社會主義國家要得良好的治理,更必須法治與德治相結合。江澤民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提出不僅要依法治國,而且要以德治國,正是表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認識了“為政以德”這一治國的客觀規律,自覺地把它運用于我們這個社會主義國家的治理上。作為治國主體的人民,在社會主義民主的國家制度中,用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方式管理國家,管理自己,建設社會主義,這樣的戰略規劃,正是儒家思想與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有機結合。
一直以來,在如何調節社會關系,特別是企業內部的各層關系之間的問題上,在如何培養人們服從權威,遵守紀律的自覺性等問題上,東亞與北美、西歐等資本主義國家有明顯不同。后者主要依靠行政、法律手段,依靠物質的獎勵懲罰,而在有儒學文化背景的日本及亞洲四小龍就強調了儒家倫理的作用。
美國環太平洋研究所所長弗蘭克·布吉尼認為,儒家倫理與美國現代經濟民主主義的巧妙結合,是日本經濟成功的秘密所在。這種經濟形式叫做“儒學資本主義”。日本著名企業家澀澤榮一說:“《論語》加算盤,是企業成功的法寶?!贝_實,在日本,職工一進入企業就要接受忠于企業及其領導人的思想道德教育,而企業領導人則以長輩身份給下屬以慈愛和禮遇,實行各種形式的感情投資,使職工感到企業像家庭,感戴“家長”,從而更加努力地工作。企業如此,日本經濟怎能不繁榮?
此外,將儒學研究與現代文明困境結合起來討論,也是當今世界一個突出的新主題,哈佛大學杜維明教授十分重視儒家人文精神,并提出了從儒家人文精神出發來反思近代啟蒙以來的文化問題。他認為,從人的尊嚴來看,西方的人權理論僅僅提出了一個“最低要求”,然而“在儒家的傳統里有關倫理學的課題,確有很豐富的資源?!彼f:“儒家人文主義將會成為21世紀人類繁榮的靈感之根源?!?/P>
現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牟宗三認為:西方的現代化實際上面臨嚴重的危機,解救西方現代化危機的根本出路就在于重提儒家的道德理想主義。夏威夷大學的安哲樂也在《儒家學說與社會進步》一文中指出:“求助于正確理解的儒家資源,可以為一種更加切實可行的新型的美國民主指出一個可能的方向。”由此可見,儒家與現代化并不沖突,儒家也不只是消極地去“適應”“湊合”現代化,它更在此中積極地盡它的責任,促進社會的進步。
二十一世紀將是智慧的世紀。無論是人工智慧的科技產品,還是人腦智慧的開發,都將極為興盛。但是對人類來講,是福是禍還難以斷言,因為人性若不能向善,即使擁有尖端科技和人腦智慧,也只會將犯罪升級。因此,未雨綢繆之計:正視看似不起眼的儒家思想,并使之回到生活之中。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中最值得珍惜的傳統。它并非僅存在于吾人心靈之外的典籍,更存在于每個中國人內心的觀念和價值。這珍貴的傳統從未與時代脫節,且處處預示了每個時代的時代性。因此,我們應當將儒家思想與現代社會生活緊密相連,開創一條富有中國特色的儒學社會主義道路,使儒家思想在現代社會的脈絡中,獲得張舉,進而成為現代文化中的活力,永續它的光輝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