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濱先生曾經預言:“世界未來文化即是中國文化之復興。”什么是中國文化呢?眾所周知,中國文化是以儒學(或孔學)為代表的。兩千多年來,儒學在中國人民長期的斗爭實踐中,不斷發展并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時至今日,在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我們應當怎樣理解儒學、又怎樣理解儒學與當代企業發展的重大作用,便成了儒學研究者和有遠見卓識的現代企業家極為現實、極為重要的課題。
以“人”為本,是企業建設發展的根本
孔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仁者人也,親親為大。”意思就是說;我們講的仁就是指人,人和人要互相親愛。孔子講的“仁”,包括恭、寬、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11個方面的內容,而以“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為實行這11個方面的根本方法和要求。當代大儒梁漱濱先生也說,中國文化的特色就是重視人,重視人與人的關系,而人與人的關系原則是互以對方為重、和為貴。仁的思想反映了儒家對人的本性的理解,它是源于人的血緣親情形成的一種內心感情和自覺的道德意識,以此推及社會人群,就是人際倫理關系的道德準則,其本質就是愛人、關心人、尊重人。
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在共產黨領導下,什么人間奇跡都可以創造出來。”毛澤東的這個論斷也是儒學思想的發展而在當今的體現。一個企業的興旺發達、贏利虧損,無不取決于這個企業的人,取決于人心的背向。所以以“人”為本,就是指企業的各項經營管理活動都應該以提高人的素質、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為根本。企業在管理好財、物、信息、時間的同時首先必須抓住人的工作這個根本。要使全體員工明確組織目標和自己的職責、組織目標和個人目標利益的一致性;使其懂得為企業就是為自己以及廠興我富、廠衰我窮、廠敗我亡的利害關系,從而發揮最大的熱情、責任心和積極性,去做好本職工作,實現組織目標。古人云: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一個真正的有雄才大略的企業家,千頭萬緒之中,首先就要抓好“人”,以“人”為本方成大業,乃當今有成就的企業家之共識。
以“忠”育人,培養企業員工成為愛國、愛廠、愛崗的人
“忠”的本義即是忠誠、盡心竭力。對誰忠誠、盡心竭力呢,當然這里所指的是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對集體。《論語·學而》中講到:“為人謀而不忠乎?”可見忠,是儒學人格精神的核心。在《論語·里仁》中,孔子自稱以一貫之的是“忠恕”之道。兩千多年來,儒家認為忠,即臣須對君盡忠心,民須對社稷盡忠心。這就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教育中千百年不易的信仰;“盡忠報國”是數千年來中國仁人志士的最高人生目標,正如民族英雄文天祥說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當企業領導者以“忠誠”、“盡心竭力”的思想,使全體員工成為愛國、愛廠、愛崗(本職工作)結合起來的人,那么,這股巨大的人格動力,則會大大推動事業、企業的興旺發達。40年來,我國航天事業發展道路上,許許多多的人走出家門、走出校門、走出城市,毅然投身到技術尖端、工作秘密、環境艱苦的航天工業戰線,安營扎寨,白手起家,一干就是十幾年、幾十年,創造出了一個又一個驚人的成果,但他們自己的名字和事跡,從未見諸報端;他們的形象從未上過屏幕。他們不計名利報酬,為了航天事業貢獻青春,獻了青春獻子孫,像春蠶一樣,至死臨終絲方盡,使我們的衛星、火箭終于騰上云霄、飛越大洋。這不正是百十萬航天人對祖國、對人民的一顆忠心,對自己企業對自己崗位的一片愛心和忠誠嗎?
以“德”待客,贏得企業千金難得的信譽
儒家認為:在心為德,施之為行。也就是一個人道德品質的最高標準。孔子說的“德”的基木內容是仁義。《論語·衛靈公》中講“德”時說:“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遜以出之,信以誠之。”這話的意思是指君子辦事以合宜為原則,依禮制去實行,而且用謙遜的話說出來,用誠實的態度做成功。一個人應該如此,那么一個企業、一個團體也應該如此。拿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企業對顧客應該講究坦誠,應該注重企業道德。
一個企業的職業道德,首先表現在經營方針的正確。也就是儒家常說的“求財須有道,不義害自己。”“不久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社會主義企業的生產和經營,首要的一條就是為了滿足廣大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而不是如同資本主義企業以資本家的賺錢與否為第一。
企業職業道德的第二個重要標志,就是有利于提高整個社會道德水平,改變社會不良的風氣。由于職業活動是在一定組織與一定社會集體中進行服 職業道德水平對社會道德水平有很大影響,例如社會上種種不正之風,大都與缺乏職業道德有關。如果各行各業都能忠實覆行自己的職業義務;不但有助于改變社會不良風氣,而且能促進社會道德的發展。
以“德”待客的第三個重要標志,是一個“信”字。信,即誠實、講信用,與人交往言行一致,守信不移,重望無欺。儒學中“信”的地位極其重要。孔了認為為政的要素有三:兵、食、信。其中信最為緊要。無兵,國亡;無食,人死;國亡、人死均不足惜,國不可無信;人不可無信。這個“信”字在儒家看來,是立民、立兵.立國的根本。
講信譽,首先是講究商品質量,貨真價實,不短斤少兩 講質量要講究合同協議的兌現,不得托詞推倭。社會上那些偽劣商品制造者、營銷者,恣意妄為,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國家、集體、人民群眾的利益帶來極大的危害,甚至造成人身生命安全,遺害無窮。當然,正如中國一句老話,這種人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遭到應有的懲罰,總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以“和”為貴,使企業萬眾一心財源涌來
“和”是指和諧、團結一致。在儒家看來和是溫良恭儉讓的體現,是指不同事物的協調統一、和諧。和衷共濟、和能生財,一句話 和為貴。《論語·公也長》中云:“我不顧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
儒學“互以對方為重”的思想,在人倫關系中一貫倡導和互尊。如《尚書》中最早提出“五教” 父義、母慈。史友、弟恭.子孝。到孟子時又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而這些無一不是達到人們相處于一個“和諧”、“和睦”的人際關系之中。在一個企業里,眾多之人,必須和睦相處;團結共事,這個企業才能有力量、有希望。而儒學倫理道德人情人義,則是和實現之重要途徑。筆者仍以自身所在的這所航天工業企業為例說一件具體事情:1985年向太平洋海域發射的洲際運載火箭,全國七個工業部和二十幾個省、市、自治區,以及所屬的上千個工廠、研究單位,還有人民解放軍,都參與了協同作戰,提供種種保障和設備的工作;通訊電力、測繪氣象、鐵路交通等等部門,都給予了大力支持,最后才取得火箭的騰飛。這就是說,一個企業的內部,隨著社會的發展,行業分工越來越細,更須要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尊重和支持,才能完成一個共同的任務。
總而言之,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認識:儒學的中心內容是研究人,研究人的自己生命上一種修養的學向,研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彼此怎樣相安、相處得很好的學向。儒家孔門之學,反弓修己之學也。那么,儒學的精華或曰他的積極精神,即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我們今天以儒學的精華或曰積極精神來促進企業的建設發展,至少應該吸取儒學的以“人”為本、以“忠”育人、以“德”待人、以“和”為貴的一貫思想;結合企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自身實際,提高企業全體員工的整個經營和活動行為質量,這不光是儒家人格道德的標準和要求,也是今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時代要求。我們弘揚儒學積極精神,無疑將使我國傳統文化光芒摧躁,使我們的企業興旺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