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千年古剎:見證藏漢文化融合之美(資料圖)
新華網拉薩10月9日電(記者許萬虎)在西藏林立的藏傳佛教寺院中,夏魯寺有點特別:它一反西藏寺院依山而建的傳統,靜臥良田萬頃的河谷之上。同時,作為元朝皇帝賜金重修、擴建的千年古剎,它通體透著濃濃的中原建筑氣息,鐫刻著藏漢文化交融的記憶。
距離后藏日喀則市區20多公里,年楚河與霞曲河交匯處,遙見翠綠色琉璃掩映金頂的小型建筑群,那便是夏魯寺。夏魯寺,意指“像嫩綠的油菜苗一樣生機盎然的寺院”,相傳由吉尊·西繞瓊乃于公元1027年建立。
“1329年,寺廟遭到洪災毀壞,后來由當時元朝皇帝賜大量財物重修,形成了今天的規模。”34歲的夏魯寺僧人嘉措說,“我們寺院與西藏其他寺院差別很大,它是藏漢建筑、繪畫風格交融的典范,是古代藏漢人民文化交流的見證。”
夏魯寺這一身藏漢合璧的獨特氣質,與當年元朝中央政府對西藏的直接管轄密不可分。史料記載,當年元朝在西藏設立了十三個萬戶府分管政教大權,其中夏魯萬戶府,就設在夏魯寺。
“當年山洪暴發毀寺后,布頓大師及時向朝廷報告夏魯寺災情,并發誓為弘揚佛法而修復和擴建夏魯寺,得到了元朝皇帝的支持,不僅安排大量維修資金,還派來許多工匠、畫師進藏幫助設計施工。”嘉措說。
跟隨嘉措,記者看到寺廟措欽大殿坐西朝東,面對一個巨大廣場,廣場東、南、北三面被雙層僧舍和倉庫包圍,顯得疏密有致。
最顯眼的是大殿歇山式的大屋頂,其上覆蓋琉璃瓦,屋檐下斗拱交錯鋪襯,殿內頂棚則為繽紛的藻井圖案,這些都是典型的元朝建筑式樣。而寺院的墻體和庭院,卻遵循西藏傳統建筑風格。
“許多游客來寺廟旅游時,都很驚奇,很難想象西藏竟然有內地建筑風格的寺廟。”嘉措笑著說,“每次抬頭遠望寺廟藏漢風格并存的景象,我仿佛看到了古代西藏與內地文化交流的繁榮場面。”
記者看到,大殿內四大天王等部分人物造型和山水、亭臺樓閣紋樣的表現手法,以及護法神殿的青龍和朱雀紋樣,西無量宮殿中薩迦五祖壁畫中的樹木暈染,都是以中原繪畫藝術特色表現藏傳佛教題材的代表作。
“寺廟南配殿里保存著距今600多年的精美壁畫,其中《寶生佛》就是元代壁畫風格,非常典雅莊重,而且渲染強烈。”嘉措說,即使在元朝時期非常繁盛的薩迦寺,也很少發現元代的繪畫遺跡,但在夏魯寺卻完整保存了不少,寺里將它們當作寶物來珍藏。
近年來,夏魯寺主體建筑及壁畫因自然侵蝕出現不同程度損壞。西藏文物部門斥巨資對寺廟進行修繕保護,寺內珍貴壁畫也完成了數字化記錄工作。
“夏魯寺是漢族和藏族工匠相互切磋工藝、共同合作的智慧結晶,它在研究古代高原各民族文化交流方面是一份珍貴的資料。它的存在,還向世人展示著古代西藏與中原內地密切交往、互幫互助的歷史。”嘉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