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持續的戰火中,大批伊拉克兒童受到波及。他們有的失去父母和家人,流離失所;更有一些孩子遭到極端組織利用,在本應無憂無慮的年紀走向戰場。這給伊拉克兒童權益保護帶來新的困難與挑戰。
【“兒童兵”】
“媽媽!媽媽!”12歲男孩穆罕默德·薩杜恩的聲音從伊拉克西部安巴爾省荒郊的一棟建筑物傳出。面對一群伊拉克軍官和士兵的審問,薩杜恩因為過度害怕和緊張而失去了知覺。他微閉著眼睛,看起來似乎與任何一個聽完父母述說睡前故事、安然入睡的孩子沒有分別。
然而,在伊拉克軍官眼中,薩杜恩是“伊斯蘭國”派來的一名自殺式襲擊者,也就是俗稱的“人體炸彈”。
薩杜恩來自被“伊斯蘭國”占領的伊拉克西部城市費盧杰。數月前,在一次伊拉克空軍針對費盧杰的轟炸中,薩杜恩的父母遇難。從那天起,薩杜恩以及14歲的哥哥和8歲的妹妹無家可歸,流離失所,成了極端武裝人員眼中最容易被俘獲和勸誘的“獵物”。
今年9月,在“伊斯蘭國”與伊拉克軍隊的一次交火中,薩杜恩纏著一條掛滿了烈性炸藥的腰帶,沖入了伊拉克軍隊陣營中。但是,他在引爆炸彈前遭伊拉克士兵阻止。
這一幕在眼下的伊拉克時常發生。不少因戰火而流離失所的伊拉克兒童落入“伊斯蘭國”手中,其中一些被迫或被勸誘成為武裝人員,加入與伊拉克政府軍的戰斗中。他們有的被分配到武裝分子的檢查站,有的被發往前線作戰,有的則成為了“人體炸彈”。
根據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廳發布的聲明,自2013年12月至今,約有190萬名伊拉克人因“伊斯蘭國”武裝人員與伊拉克軍隊之間的戰斗而背井離鄉。這為“伊斯蘭國”迅速擴充組織提供了絕佳的機會。此前,“伊斯蘭國”常利用惡化的安全局勢和遜尼派伊拉克人對什葉派主導政府的不滿,“招募”武裝人員。
【去流浪】
戰火迫使5歲的阿德南和他32歲的母親薩娜在巴格達街頭乞討。阿德南一家原本生活在安巴爾省首府拉馬迪,但自從5個月前丈夫被戰火波及不幸身亡,薩娜帶著3個孩子離開了被“伊斯蘭國”占領的家鄉。眼下她們與其他幾個情況類似的家庭棲身于巴格達一棟爛尾樓里。
一個骯臟狹小的房間,廢棄的硬紙板鋪成的床,滿是塵土的水泥地和玻璃殘缺不全的破窗戶,這就是阿德南一家人現在的“家”。
“我擔心這房間沒法讓我們安然度過即將來臨的冬季,”母親薩娜說,“現在每天半夜我都需要起來整理孩子們身上蓋的毯子,他們會因為寒冷在睡夢中拼命往自己身上拉扯本來就不足以覆蓋3個小孩的一條毯子。”
“我的丈夫本來是一名小學教師,我們在拉馬迪有自己的家,但他的意外身亡和激烈的戰斗迫使我們離開,”薩娜說著,眼眶逐漸濕潤了,“其實我說什么也不會愿意離開自己的房子,跑到這里像乞丐一樣生活。但誰來保證孩子們的安全呢?這是一場與他們無關的戰爭,現在卻徹底毀了他們的童年,他們只剩下我了,我必須保護他們。”
“我以前總會想象,我可愛的孩子們健康長大了,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實現了各自的夢想,走向璀璨的未來,我從沒想過他們要變成乞丐。”眼淚落下,薩娜不愿再多說一句。
【需關注】
在巴格達工作的律師哈里斯·謝赫告訴新華社記者,各國媒體應增加對伊拉克兒童生存現狀的報道,以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
他認為,至今仍沒有關于如何保護受戰亂影響的伊拉克兒童的全面方案。伊拉克政府在國際社會和人道主義機構的幫助下,努力安置因戰亂流離失所的家庭,但這些努力只是杯水車薪。
謝赫說:“解決人道危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盡快結束在伊拉克的戰斗。社會和諧穩定是家庭幸福美滿、兒童健康成長的必要前提。”
一些專家指出,許多受戰爭波及而流離失所的伊拉克難民,在缺乏飲用水、食物和必要醫療救助情況下出現不少死亡案例,這些戰爭“次效應“受害者的傷亡數字至今仍難以估量。另外,目睹暴力事件和被迫流浪對兒童造成深遠的生理、心理影響,使他們在未來成長中,情感更為脆弱,更容易出現不穩定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