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之前國內火爆的電視節目《爸爸去哪兒》和《舌尖上的中國2》中,不少眼尖的觀眾也注意到,許多鏡頭都是采用了裝有攝像頭的小型飛行器進行航拍,以全方位的角度給了觀眾別樣的感受。
作為當今最受矚目的新科技之一,無人機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類的生活,或許在未來歲月里,人類再也無法離開無人機。其實,就在當下,無人機已經悄悄地飛進了非營利領域的天空。
防止瀕危動物非法捕殺
監控人員正在通過無人機傳回的畫面對盜獵者進行實時監控
由于無人機能夠到達很多人跡罕至之地,它正在改變人類保護自然的方式。使用無人機保護野生動物絕不是為了炒作,因為無人機能夠監控更大的區域,發現并識別破壞自然的活動,此前只有雇用有人駕駛的直升機或飛機才能完成以上這些工作。同時,無人機也可以監測瀕危生物的生存情況,方便生物學家對它們開展救援。
最近幾年,因技術不斷革新,無人機的價格驟降,已從幾年前的3萬美元跌至目前的5000美元一臺。于是,它不再是軍隊專供品,私人也可以買得起無人機。
目前可用于動物保護區的無人機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固定翼電力驅動無人機,配有多軸飛行器航拍系統,每次可以工作20分鐘到一個小時;第二種是天然氣驅動無人機,可以在500千米處的高空連續飛行8到24個小時。
在世界各地都已有動物保護團體開始啟用無人機來監控非法捕獵行為。從2012年起,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便開始利用無人機來保護野生動物,以防止非洲野生動物遭到非法偷獵者的捕殺,網絡巨頭谷歌則為其資助500萬美元。
其中,用于保護動物的獵鷹無人機配備了各式攝像機和傳感器,白天和夜晚均可偵查飛行。同時,被保護動物的身上也被貼上了含有應用無線射頻技術(RFID)芯片的標簽,并在重點區域安置了可實時通信的地面傳感器。這樣一來,當地官員通過監測平臺便可追蹤動物及偷獵者的足跡。
據世界自然基金會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共同運營的野生動物貿易監控項目(TAFFIC North America)主管克勞福德·艾倫稱,利用這一全新系統可在人渾然不知的情況下,輕易捕捉到15米開外灌木叢里的長頸鹿,也能感受到偷獵者身上散發的熱量。
在尼泊爾,無人機被用于監控老虎,在日本被用于辨認鯨魚,在蘇門答臘島的熱帶雨林則被用于統計猩猩的巢穴。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保護生態學家Lian Pin Koh預測,不久以后,無人機“將跟一副雙筒望遠鏡一樣重要”。Koh更與他人聯合創立了名為“無人機保護”的非營利組織,專門培養熱帶地區使用無人機進行環境保護的能力。
搶險救災
搶險救災需要第一時間進行,才能最低限度地減少人員財產的損失。但在茫茫大海、綿綿大山等險峻的環境中展開搜索行動,對于人類來說是非常困難的,不但任務本身如同大海撈針,搜救人員也隨時可能遇到生命危險。因此,在災后一些環境惡劣、地形險峻的地方,無人機的作用則加倍凸顯。無人機可以在指定地區內搜索,引導搜救人員找到受害者或找到更加安全的路徑。而且,無人機在晚上也可以工作。
在海地地震后,無人機第一次顯示出了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成功幫助了美軍搜索生還者、運送醫療物資,并保證了搜索部隊的安全。如今,在搜救任務中使用配備精良的無人機的例子與日俱增,或許它很快就會成為標準的工作方法。
通過設置相關程序,無人機上的攝像頭能自動忽略移動的物體,只拍攝固定物體,每秒至少拍攝5張照片,其拍攝的精度達到4厘米,能夠非常清晰地“透視”災害點的全貌,甚至連垮塌房屋木梁上的紋路都清晰可見。采集數據后,通過無人機上的敏捷建模軟件,可以繪制出地質災害排查評估地圖,技術人員可以通過數據來預測次生災害的發生,并對可能發生的次生災害類型、規模、區域等信息進行詳細標識,為合理分配救援力量、確定救災重點區域、選擇安全救援路線以及災后重建選址等提供參考。
另外,無人機還可以跨越地形與空間的限制,在第一時間內把物資送到受災地方。航空企業Matternet就正在開發一個無人機網絡,讓醫療物資能夠及時送到人力難以翻越的危險地區。如果這樣一個網絡建成,肯定能造福更多在災害中失去家園的人們。
在我國,通過無人機遙感航拍技術來獲取汶川地震后災區的一手地圖信息數據,已成為無人機應用的經典案例。經過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青海玉樹地震、魯甸地震等災情的考驗,我國無人機應急測繪工作至今已經建立起一套成熟的體制和機制,能夠在災情發生后第一時間提供測繪信息保障。
醫療急救
許多時候,病人的病情危重都是由于拖延、救護車的遲到等原因造成的。例如,心臟病患者的黃金搶救時間只有短短的寶貴10分鐘,這對救護車的到場速度提出了相當大的挑戰。
前不久,奧地利的一個學生設計了這樣一個醫療無人機系統:當有人心臟病發的時候,周圍人發出求救信號,無人機能夠及時飛抵患者身邊,送來心臟除顫器,讓病人得到及時的搶救。
按照這樣一個無人機系統的設想,理論上,一旦發現某例心臟病突發事件的人撥打110后,急救機構便會馬上派出醫療無人機到達現場,專業醫護人員則可以通過無人機的遠程視頻設備指揮周邊的人在現場操作除顫器。
而荷蘭一名大學生更于去年底率先研制出了這款無人機,它的速度可達到每小時96公里,由6個螺旋槳驅動,可攜帶4公斤負載。研制者表示:“歐盟每年有大約80萬人心臟驟停,只有8%的人幸存。造成如此低的存活率的主要原因在于應急部門需要大約10分鐘的響應時間,而心臟驟停后大約4到6分鐘便會導致腦死亡和最終的死亡。這種救護無人機能夠在1分鐘內將除顫器送到周邊12平方公里內的患者身邊,將存活率從8%提高到80%。”
一旦醫療無人機系統建成,可想而知,醫療設備相對匱乏的偏遠地區將會成為急救無人機的最大舞臺。
鄉村公益
在大型農場,農民不可能對每一塊耕地的土壤狀況都了如指掌,只能對大規模的農田采取統一的種植和作業方式。而農用無人機的出現和應用就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在我國的廣袤農村,無人機已經在多省進行推廣,主要用于淘汰原有的背負式噴霧器。這樣一臺小巧的無人機可是噴灑作業的好手,每架次飛行10分鐘就能噴灑防治20畝農地,噴灑細密低量,既減少了農藥過量污染,又能連片噴灑,快速抑制病蟲,而且僅需一人操作。
而當無人機飛過土地時,它還能統計播種數量,迅速拍攝到害蟲,通過分析植物的照片確認它們是否長勢良好等。所以,通過無人機,農民還可以及時了解、跟蹤每塊農田的土壤狀況和作物長勢,精準地發現問題,并采取應對措施,把損失降到最低,從而達到收益最大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鄧飛最新發起的“e農計劃”公益項目中,某無人機公司已作為參與方正式亮相。
在“e農計劃”合作地之一湖南新化縣天門鄉,有一片海拔1200~1400米的高山盆地。在這片云霧繚繞的高山谷地中分布著300畝天然形成的、極致純凈的高山茶園。通過無人機的空中巡視,可以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維護農場的正常耕作。“e農計劃”在與其合作的市縣均普及了這項服務。
此外,無人機還為“e農計劃”提供農產品物流和田園風光航拍等專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