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又一句話叫:“遠親不如近鄰。”因此世人都重視鄰里關系,有好吃的東西大家分享一點,能夠幫助到鄰居的,也是盡量給鄰居幫幫手,孩子與鄰居家的小朋友發生糾紛了,一般情況下也是以教育自家孩子為主,大家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一個和諧的鄰里關系。
曾國藩家也是非常重視與鄰相處,曾國藩祖父甚至留下了八字家訓:“豬、蔬、魚、書、早、掃、考、寶。”其中“寶”就是要搞好鄰里關系。曾國藩對于鄰里關系非常重視,他曾在家書中記錄了一些與鄰居相處的具體事情:“曹石礁明府待我家甚為有禮,可感之至。茲寄一信去。西坤四位,因送項太簡,致生嫌隙。今雖不復形之口角,而其心究不免有觖望。故特作信寄丹閣叔,使知我家光景亦非甚裕者。賢弟將此信呈堂上諸大人,以為開誠布公否?如堂上諸大人執意不肯送去,則不送亦可也。”
曾國藩(資料圖 圖源網絡)
從曾國藩的這段記錄來看,曾國藩是非常注重“禮尚往來”的,鄰居對他好,曾國藩就會對鄰居更好!鄰居對曾家有誤會,曾國藩也不會記仇,而是主動與鄰居交往,解釋其中的誤會!曾國藩曾說:“量寬足可以得人。”曾國藩的這種處世態度,這種豁達的胸襟,鄰里當然愿意與曾家來往,自然而然,曾家在湘鄉一帶的威望也非常高。
曾國藩為什么如此看重鄰里之間的相處?因為在曾國藩眼里,古今圣賢,沒有一個人會與宗族、鄉黨為仇的,曾國藩曾說“不為圣賢,便是禽獸。”立志做圣賢的曾國藩當然非常重視鄰里之間的關系,這是其一,其二就是一個人成家立業,離不開鄰居的相互幫助,試想,即便曾國藩拜相封侯,如果與鄰里個個都是仇人,大家都“仇官”、“仇富”,曾家人住在湘鄉未必開心!所以曾國藩認為與宗族鄰里之間關鍵在于“以和為貴”。曾國藩在家書中勸導六弟說:“六弟九月之信,于自己近來弊病,頗能自知,正好用功自醫。而猶曰終日泄泄,此則我所不解者也。家中之事,弟不必管,天破了,自有女媧管,洪水大了,自有禹王管。家事有堂上大人管,外事有我管,弟輩則宜自管功課而已,何必問其他哉?至于宗族姻黨,無論他與我有隙無隙,在弟輩只宜一要概愛之敬之。孔子曰:‘汛愛眾,而親仁。’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禮人不答,反其敬。’此刻未理家事若便多生嫌怨,將來當家立業,豈不個個都是仇人,古來無與宗族、鄉黨為仇之圣賢,弟輩萬不可專責他人也。”
由此可見,曾國藩的待鄰之道講究的是“禮尚往來”和“以和為貴”。曾國藩都這么重視鄰里關系,有人說“當官當學曾國藩”,我看當官的人當然要學曾國藩,不能以權欺民,為富不仁,這樣才不會出現老百姓“仇官”“仇富”;普通人也該學曾國藩,鄰里和睦路才好走,畢竟低頭不見抬頭見,誰愿意出門就看見板著臉的鄰居對自己怒目而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