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宗教文化未必需要“洋少林”
未來,或許可以在澳大利亞見到少林寺了。有澳大利亞媒體稱,少林寺方丈釋永信向新南威爾士州肖爾黑文市市長支付約416.2萬澳元(約2040.5萬元人民幣)的支票,結清購地所有款項,時隔9年重啟“少林村”房產開發項目。該項目總費用預計在3.6億澳元(約合人民幣17.6億元),包含一座少林寺澳大利亞分寺,一間四星級酒店,一所少林功夫學院及相關教學配套設施,還有一座有27洞規格的高爾夫球場。(3月3日《第一財經日報》)
這些年少林寺確實“頗不寧靜”,擴張步伐大步向前,一改公眾原有的“中國佛教圣地”的印象。在國內一些地方大規模修建下院、托管寺院,進行少林寺品牌植入,開展宗教文化產業化、商業化運營,涵蓋武術、茶業、保健品、旅游、影視等業務。在境外,少林寺開“分號”的消息近年也頻頻見報,這些國內國際擴張動作,讓人仿佛覺得,少林寺已完全不是傳統意義的寺廟,簡直做成了跨國企業。
少林寺對此總是解釋,少林文化在海外備受歡迎,在海外興建少林寺分寺,更有利于推廣少林文化。比如少林寺方丈釋永信就說: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佛教走出去,為全球文化多元化做貢獻,這是中國人該做的事,也是世界需要的。以少林為代表的中國功夫在全球確實具有一定影響力,但向世界傳輸中國傳統宗教文化,彰顯傳統宗教文化的價值,何必以開“分號”的方式?
開“分號”必然耗費巨額資金,太過浪費。比如澳洲少林寺項目總費用約合人民幣17.6億元,這么大一筆錢,其中有多少是善男信女向少林寺捐出的“香火錢”“功德錢”?那些到少林寺朝拜、祈福、許愿的善男信女們,對此不知作何感想,是否能夠接受?少林寺所在地嵩山并不富裕甚至還很貧窮,少林寺與其在海外開“分號”,不如捐資改善當地民生,這才叫真正的普渡眾生。
開“分號”的終極目的是商業擴張。一個眾所周知的樸素道理是,寺廟是滿足信教群眾宗教活動需求的場所,涉及宗教及歷史文化的傳承,承載著部分老百姓的精神信仰,是不該逐步被商業化的。然而少林寺這些年的所作所為,將商業化進行得風生水起,實在有悖佛教的宗旨。
少林寺真想在海外傳播古老的宗教文化,只需在國內招收“洋弟子”(而非到海外開設“洋少林寺”),只需向海外派出僧侶團隊,舉辦“武林大會”等活動,以弘揚佛法,凈化人心和社會風氣,使西方民眾可以進一步了解少林文化。若打著傳播宗教文化旗號,行著房產、旅游開發項目之實,則極為不妥。有專家曾言:宗教是商業化最大的受害者,過度商業化會導致宗教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