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公益組織已經超過50萬個,而其中的志愿者更無法統計。在社會的各個角落都能看見志愿者的身影,他們有的在火車站疏導旅客,有的在街頭公益宣傳,還有的背上十幾斤的書走進大山深處的學校,他們的行為樸素生動,沒有華麗的出場,腳下沒有“紅地毯”,有的只是微博微信上幾張圖片,而這幾張圖片已足以將公益的正能量傳進公眾的內心。所以公益不需要排場,而公益的正能量排場也給不了。如今我國多數的公益活動都有政府參與和引導,但為何有時我們會看見“高大上”的公益活動呢?
毫無疑問是所謂的“面子”在作怪。某些地方單位借助公益活動,大搞鋪張浪費,追求奢華,企圖在公益活動中“鶴立雞群”,甚至單位間還相互比拼,將公益活動當作顯示單位實力的工具。從踩紅地毯植樹的事件就可以看出,公眾是不會被“浮夸”的外衣所欺騙的,因為公眾不是來看排場的,而是來吸收公益內涵的。
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主導的公益活動,都應該充實活動的內涵而不是為活動穿上華麗的外衣。公益的主要目的是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傳達有助于社會發展和進步的理念,如果我們在公益活動中只看見了“口號”和“紅地毯”,那么這種公益不過是一場演出,它對于我們的社會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一場演講,一條微博,一個轉發,都能講公益的意義傳播出去,同樣能讓需要幫助的人獲得幫助。
筆者認為政府應當尋求更多樣的公益活動發展平臺,擯棄那種華而不實的公益模式,以打動公眾內心為出發點,走高成效、低成本的公益模式之路。公眾也應加強對政府公益活動的監督,畢竟只有在公眾的監督下和參與下,政府的公益活動才會更“綠色健康”和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