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平均水平而言,德國屬于富裕國家之列。但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人被歸入了"窮人"的行列。當然,德國對于貧窮的定義是一個相對概念,判斷標準是德國社會的平均收入水平。按照歐盟的規定,"窮人"指月收入低于所在國平均水平60%的群體,而在德國,這個數字是800歐元左右。
和大部分發展中國家的窮困民眾不同,德國的窮人沒有生存危機,不至于面臨饑饉。這個群體中包括失業者、領取社會救濟金的人,還有一些退休金較少的老人和外來移民。由于收入相對較低,他們往往會在飲食方面削減開支。除了最簡單的一日三餐之外,新鮮的肉類、牛奶、水果和蔬菜對他們而言幾成"奢侈品".貧困群體的生活質量因此而受到很大的影響,而貧困家庭中的兒童因此而受到的損害顯然更為嚴重。
1993年,柏林某婦女團體組織召開會議,其間一名剛從美國回到德國的團體成員提出了一個主意:仿效美國紐約的"CityHarvest"慈善組織,專門收集食品業的"過剩產品",然后無償或者以象征性的低價提供給那些有需求的窮人。由此,柏林餐桌組織(Berliner Tafel)應運而生。此后,這個概念迅速在德國各地得到普及,1995年,35家地方性"餐桌組織"成立了全德統一的德國餐桌組織(die Tafeln)。而目前,該組織已成為擁有870多個地方分支機構,超過2000個"商店"或食品分發點的龐大團體,是德國規模最大的民間倡議活動之一。經常參與志愿工作的義工人數有5萬多,組織下屬用于運輸食品的車輛達到5700輛。
德國餐桌組織的主要工作是,從各大超市、食品生產商、零售商和農民那里直接獲得"過剩食品",然后通過自己的渠道分發給有需要的貧困人群。為了保證食品能夠真正送到需要的人手中,接受者必須有關于低收入身份的書面證明。此外,該組織得到的所有食品都是免費獲得,而不是花錢購買的。他們認為,相關食品產業通過捐贈食品,一方面實現了企業的社會責任,另一方面也省下了銷毀過剩食品的那筆開銷。企業和貧困群體之間通過這樣的方式達到了雙贏,而"餐桌組織"在其中扮演的僅僅是一個"橋梁"的角色。
雖然用來分發的食品可以從產業界直接獲得,但"餐桌組織"自身的運營支出卻顯然無法用青菜蘿卜、面包蛋糕來支付。這些資金主要來源于私人或企業的贊助,"餐桌組織"的贊助者名單幾乎囊括了德國大型零售超市商,在提供"過剩食品"之外,他們也會進行一些資金援助。私人除了直接匯款捐贈之外,還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舉手之勞",為"餐桌"助一臂之力。比如,在德國,許多飲料瓶都有押金,最高可達25歐分一個。在大型連鎖超市L idl里,民眾可以把回收的飲料瓶放入自動回收機內,機器會自動清點數量并計算應退回的金額。而在打印退款憑證的按鈕旁邊,還有一個帶有醒目"餐桌"標志的捐款按鈕。輕輕一按,幾十歐分到數歐元的"退瓶錢"就會被作為捐款直接劃撥到"德國餐桌組織"的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