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體生動地描述說“王健林現在每一秒鐘都在下一盤很大的棋,很大的國際象棋”。王健林名下的大連萬達集團創立于上世紀80年代末,近年來萬達取得了驕人的行業成就,王健林本人更是被媒體以各種奪目的名號印上封面。除了以首富之名,也有慈善家的光環。
但是不管自己的財富如何增長,王健林依然像普通的上班族一樣一大早就趕去辦公室,甚至比絕大部分員工早到半小時,也因此,在王健林的眾多標簽里,還被貼著一個標簽——工作狂。
王健林15歲當兵,這個年紀正好處于性格心理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正是由于部隊訓練異常艱苦的磨礪,對他后來永不放棄、對堅定目標清晰執著的性格塑造,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尤其是形成了他果敢堅毅的性格,而王健林達到今天的成就,也正是憑借了這種堅毅。王健林希望自己能在2020年退休,然后靜下心來好好寫一本自己的自傳,用自身的奮斗經歷,特別是創新和堅守帶來的成功體驗,給年輕人、給后人一點啟示。
在這部許諾的自傳中,除了商海征戰,慈善,是必不可少的。
十年前,王健林發下宏愿,要做中國最大的慈善家,世界級的慈善家。但他并不喜歡被評價為“樂善好施”,他認為慈善絕不是掏錢就完事,做慈善很麻煩、很挑戰。他要求自己必須真正拿出辦法,在赴貴州東南部的丹寨縣,操作集團的扶貧項目中,王健林和官員們最終確定萬達在丹寨的三大任務:制茶,養豬,辦學校。
王健林早期崇拜的人是漢武帝;現在,他崇拜的人已換做比爾·蓋茨(Bill Gates)。“我比較欣賞比爾·蓋茨。他在那么高的位置急流勇退,而且專心做慈善,確實不錯,值得學習。”他希望做蓋茨一樣的世界級慈善家。唯一的不同是,他不會把個人財富全部捐出來,而是捐出90%。
“我沒有比爾·蓋茨那么偉大,把所有的錢都捐出來,除了留兩百萬美元給孩子。我覺得這不符合中國的傳統,沒有必要。為什么我還要留一部分給孩子呢?不光是讓他生活得更好,還要給他留一部分做創業的基礎。”王健林說。
對于90%的財富到底如何捐到基金會,王健林還沒有確立固定的模式。在他看來,一種是直接捐現金成立基金會,靠基金的滾動發展;一種是不賣掉股權,將股權捐到基金會,或者在轉不過去的情況下,先把每年的分紅捐到基金會。
除了資金量,王健林也希望在慈善項目上展現創新。2013年,王健林推出“萬達集團大學生創業計劃”慈善項目。為了該項目,王健林每年捐贈5000萬元,支持100位大學生創業,每人提供50萬元資金。該項目將持續十年,最終投入5億元善款,支持1000名大學生創業。萬達為創業大學生提供了8個創業方向:創意精品、潮流配飾、個人護理、特色餐飲、西餅蛋糕、飲品、甜點和DIY手工巧克力。這些創業項目均落戶于萬達廣場。
這是王健林做慈善的最新動向,這一塊,接下來將成為他的重點慈善項目。“根據我這么多年的慈善經驗,要支持有夢想的青年人,這個意義可能會更大。”
當被問及希望今后別人怎么來描述自己的時候,王健林說,除了希望全世界人將來提起萬達的時候,說這是個大公司,優秀的公司之外,提起他的時候,能打心眼里說這小子心地善良、人還不錯。
1、 國外和國內對于財富的態度并不相同,你有什么樣的體會?
王健林:在發達國家,人們是比較尊重成功人士尊重財富的,而在中國普遍有一種仇富的情結,這有兩方面原因,一個是本身富人本身很多人賺錢的的確確不是靠市場,這就帶來了一種扭曲的觀點,凡是富人發財一定不是正道來的。
第二,這些年的輿論環境也有一定問題。舉個例子,比如我覺得在十年以前我們企業捐款做任何事情,基本上是贊揚為主的,現在可以仔細觀察一下網絡上輿論,你去做什么善事背后跟貼的基本是負面為主。不管做什么事情,我去做捐款這個事情,就會有那個地方的一批人罵我,問我為什么不到他們那里捐。現在搞的如果不是有強大的內心,很多人就不愿意做,為什么中國的慈善捐贈只占GDP的千分之幾,美國可以占到3%,為什么我們這么低呢,和目前我們現在這個輿論環境也有關系。
2、 你曾多次提到儒家的思想,儒家思想對你的影響很大是嗎?
王健林:這是中華文化的根源,是我們國家民族文化的根源,根之所在。我自己有這個文化自覺,我認同這個文化,我認同我們的根是儒家文化。十幾年前我們企業內部就開始講《論語》,組織《論語》演講比賽。很多人還奇怪說你們房地產公司,怎么還大規模組織員工學習《論語》。宋代不是有句名言“半部《論語》治天下”嘛,我當然不是說半部《論語》就真的治天下了,但是我覺得整體思想很好。
3、 儒家思想對你的商業倫理和慈善觀念有什么影響?
王健林:儒家的核心思想,就是“孝善”兩字。這里的孝,更多的是忠君、忠父母,天地君親師,這是孝的排序。第二就是善,這是核心。儒家是勸孝勸善,當然更深的一個層面是包括治國、社會倫理、言行舉止、道德約束,都有。但是最核心的東西還是孝善,你看它創造出來的二十四孝圖,勸人們行孝、行善。所以這些思想在中華民族傳承了兩千年,很正面。我從小在家受教于父母,很大的一個思想就是,要做善事,要守規矩。這對我從商以后很早就開始做慈善有直接的影響。可以說我是中國慈善事業的先導者,或者叫作先行者。
4、 你當初說到把大約90%的資產捐出來做個人基金,是不是受到蓋茨、巴菲特等人的啟發?
王健林:其實我們老祖宗行善的傳統也很強大。過去一有災害,富人出來施粥或賑災,這是非常普遍的。做慈善,中國比美國早多了,只不過美國是用現代慈善的方法,建立一個規范的公司,有預算,有安排,有最后的調查回饋,看捐贈行為是不是真的落實了,這一套現代的方法可能我們不如他們先進。
5、 在商業領域你一直是以倡導創新模式而著稱的,在慈善公益方面,是不是也有創新的做法呢?
王健林:我們在慈善公益方面當然也是有創新的。比如說我帶頭在工商聯搞了一個“慈善委員會”,我們拿出一部分錢去四川的巴東儀隴地區搞捐贈,但不是直接把錢給他們。我們跟工商聯一起,派了十幾個人去做調研,每個縣選一兩個鄉,支持當地做農業產業發展,錢是借給他們,要求三年還回來,不付息。這樣做的結果,(資金)歸還率還是很高的,有接近80%收回來了。如果我們每戶給個5萬、10萬,一個縣撒1個億,這一點作用都不起。這就是慈善創新。
6、 最近兩年你的慈善重心從扶貧轉向了支持大學生創業是嗎?
王健林:過去做慈善我一直把扶助貧困、支持教育作為我們的主要目標,但最近幾年我逐漸轉向支持青年創業。我在幾年前跟四位企業家一起,與團中央創業指導基金合作,創立了一個青年創業基金,叫“瀛基金”,我們創立了一種模式,在全國設立了大概20個指導中心,要求選擇創業5年至10年的企業家做指導老師。大學生和青年人要申請創業,那么你的計劃必須要請兩位指導老師評估和指導,等兩位老師都認可再報給指導中心,指導中心再報給基金會。我們原則上每一個人每一次不超過100萬的資金扶持,特殊的項目可以給300萬,而且只能無息借給受助人,受助人必須承諾到期歸還。這種方式已運作幾年,還款率非常高,能達到90%以上。
我有一個想法,以后我要更多地以支持青年創業為慈善發展方向。兩個原因,一是支持創業符合現在的趨勢,靠創業帶動就業,創業才能致富。更多人創業國家才有希望。我也在觀察,從2000年到現在,幾乎沒有出現成功的創業家。我覺得如果中國創業成功的企業家出現斷代,可能對國家的危害比政策的失誤更大,所以從這個層面講,我愿意支持更多的青年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