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內在財富比外在財富更重要
2015-04-30來源:騰訊佛學 作者:索達吉堪布
        以佛教的眼光來審視經濟學很有意思,尤其是在當前社會,更有必要。


    可能很多人都會疑惑:佛教要求看破紅塵,而紅塵中的人講求發展和進步,難道這二者不相違嗎?

     認為相違,是對佛教缺乏了解。受電影、電視以及媒體的影響,現在一提出家人,大家腦海中就會浮現一幅拋家舍業、到寺院獨修苦行的僧人形象。這是不是佛教?是佛教,但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真正的佛教要寬泛得多,它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識和行為,當然,也有對經濟的分析。 

索達吉堪布:內在財富比外在財富更重要

外在財富(資料圖) 

    把你的財富分作四份

    佛經里有一種教導,它讓我們把所得的財富分作四份:一份自己用;一份投資或經營企業用;一份存起來;還有一份要作慈善用,救濟貧困的人。

    如果有人想參考這種分配方式,那你賺了100萬,可以取出25萬用于生活和飲食;25萬投資運營企業;25萬存起來,以備經濟危機等不時之需;此外,你還應拿出25萬為社會做貢獻。當然,這只是大概的分法。

    今天的社會有不少富翁,他們有財富,但理念很陳舊,掙錢、掙錢、為自己掙錢,結果到死的那天,也沒做一丁點慈善或扶貧事業。這種現象很多。而我認為,一個有能力的人這樣度過一生是可悲的,賺錢是辛苦,但你從社會里賺到錢,卻不想著回饋社會,是說不過去的。

    因此,在經濟活動中,慈善理念不可或缺。

    中國的慈善事業比較落后。據2007年中華慈善總會一份報告稱:“每年收到的捐贈大約75%來自中國以外,15%來自中國的富人,10%來自平民百姓。”中國的企業捐款少得可憐,“99%的企業從來沒有參與過慈善捐贈。”2003年中國的人均捐款是0.92元,而據另外一份資料說,美國中低收入家庭每年的慈善捐贈,占其可支配收入的4.7%。

    開頭就講慈善,是因為在佛教的認識里,即使是講經濟,也不是純粹在說外在財富,而更多會強調內在財富。

    內在財富更重要

    1955年,緬甸總理的經濟顧問舒馬赫先生提出了“佛教經濟學”一詞,他的同名文章發表在1966年的《亞洲:一本手冊》中。他在很多文章里都告訴人們:經濟活動,應該追求簡單和量入為出,并懂得用財富饒益社會。他的作品主要依據南傳佛教巴利三藏的教義,現在在國際上很有影響。

    這種經濟觀的特殊之處在于,它真正教導我們如何運用經濟為人類帶來快樂,而不是一味地積累財富。

    我去過一些財經大學,也知道老師同學們研究最多的是外在財富,比如,宏觀經濟講國民經濟總值、總供給和總需求,微觀經濟探討個體的經濟活動,這些我常常聽到。但我很少聽到有人關注內在財富。其實內在財富更重要。每個人都擁有相當的內在財富,但你不認識它,就意識不到它的價值,只要你認識了,即使外在上不富裕,也可以快樂。

    我們追求金錢,無非是為了快樂和幸福,但有了錢,是不是就真的快樂和幸福了呢?不一定。

    很多同學認為,有錢可以玩,很快樂,想什么做什么,很幸福,其實也不盡然。如果你掙錢的手段不好,消費的心態不對,錢帶給你的只是一時快樂,更多的是痛苦和傷害。誠如莎士比亞在《雅典的泰門》里所說的:“金子!……這東西,只這一點點兒,就可以使黑的變成白的,丑的變成美的,錯的變成對的,卑賤變成尊貴,老人變成少年……”

    金錢的確是一根魔棒,可以輕易改變人的模樣。看看那些腐敗分子,喪失道德的商人,他們變壞的原因,無非是因為錢。有了錢,便不顧良知的提醒,肆意妄為,不僅毀了自己,毀了身邊的人,也毀了很多人的價值觀念。

    所以,認識什么是真正的財富很重要。尤其在今天這個社會里,認識不到內在財富的重要性,錢多錢少都不一定快樂,相反,深重的執著,還會給人帶來極度的痛苦。

    不要以為有了錢就會快樂,有了家庭就會快樂,有了名聲地位就會快樂,其實這是想象而已。沒有得到的時候,我們會這樣期待,而得到了又怎么樣呢?兩三天還蠻好,感覺不錯,但這種感覺很快就沒了,你甚至發現,這些反而變成了壓力,處理不當,還會生出一堆痛苦來。

    一定要提前對財富有個正確的認識。

    佛教一向不主張奢侈,因為太奢侈會敗壞心靈、浪費資源;我們也不認為一定要過貧窮的日子,因為太貧窮了,也無法做真正的修行。佛教最提倡的,就是積累無形的內在財富,這才是快樂之源,很難估出一個明確的價值。

    缺乏內在財富導致的錯

    缺乏內在財富的人,就會看重外在財富,從而導致攀比,甚至爭奪——小則爭奪,大則發動戰爭進行掠奪。

    當你有了攀比心,再多的財富也不會感到滿足和寧靜,這就是大多數人不快樂的原因。

    打個比方,如果你有一萬元,周圍的人都只有千把元,你會覺得還不錯,但如果他們有幾十萬、幾百萬,你就很難平衡:“一萬元太少,別人那么富。”其實,就算你有一千萬也是一個道理,問題不在錢多少,而在我們心里會比較,這個擺脫不掉。我們一直追求,以為完成某個數字就快樂了,但是,21世紀不缺可以比的人,你不知足,就不會幸福。

    如果攀比是給自己帶來痛苦,那么爭奪就是給他人帶來痛苦。為了爭奪財富、地位,人類犯下了不少錯誤。

    21世紀是相對自由、和平、民主的時代,但回顧歷史,20世紀最大的錯誤,就是一戰和二戰。一戰中有一千多萬人喪生,波及15億人,總共30多個國家和地區;二戰中有五千五百多萬人喪生,波及20億人,60多個國家和地區卷入其中,而那些國家70%的國民經濟,都用在了軍事上。

    我們想想,這些歷史悲劇是什么造成的?貪婪。

    馮小剛的《1942》反映了很多東西。我不喜歡看電影,但這種歷史性題材的電影偶爾也會看,那些饑荒和死亡場景是令人悲傷的,雖然是電影,但背后確實有這樣的事實。和那段日子里的人們相比,今天的年輕人是有福的,我們可以享受和平,享受物質帶來的便利。但我們也要留意自己的內心,要知道,欲望這個東西,在你沒有達到一定境界之前,一直都會有,死前還是會有沒有滿足的欲望。

    所以,請大家記住佛陀的教導:知足少欲。 

索達吉堪布:內在財富比外在財富更重要

內在財富比外在財富更重要(資料圖)

    中道

    知足少欲不是讓我們不要工作、不要做生意。佛陀在世時,出家人為了僧眾或眾生的利益,適當做些商業或貿易是開許的,更何況在家人?因此,佛教提倡的是中道。

    有人認為,既然佛教說看破,那就不能碰金錢。其實不是這樣。佛教所說的看破,并不是反對合理運用金錢。依據《毗奈耶經》——一部講授僧人行為準則的根本經典,一個出家人在不損害眾生的情況下,以福報感召,即使住在豪華的高樓大廈,穿著高檔服飾,享用精美飲食,也是開許的。

    十六阿羅漢是戒律最清凈的圣者,唐朝的一位皇帝曾經迎請他們在夏天三個月里安居,供養承事。臨返回時,皇帝特意贈送了非常莊嚴的服飾,在藏傳佛教的唐卡中,就細致呈現了當時他們穿著盛裝的優雅形象。由此可見,不是非得穿得破破爛爛,像濟公和尚一樣,才是出家人。

    佛教對錢財的態度是中道,為遮止貪婪,很多教義中說金錢如毒蛇;而為了啟發利他的修行,也說這是善財,以此鼓勵佛教徒上供下施、慈悲濟世。

    總之,錢財本身無害,關鍵看你怎么用。

    不要讓錢傷害你

    不過通常情況下,錢是慣于傷人的,它的字形透露了這一特殊因緣:“金”字邊,加上二人揮刀相爭,這就是“錢”。

    錢傷人,最重要的是傷害人的性靈。人有了錢就會傲慢起來,不循規蹈矩,讓好端端的家庭不和睦,讓社會不安定,處處散發貪婪與腐敗氣息。當人們善念殆盡、行為失去準則的時候,整個社會就被惡行感染,漏洞百出。

    所以,佛教里常常教誡,一定要用智慧和善心來駕馭錢,否則,錢的可怕有甚于毒蛇。身體被毒蛇咬了還可以治,但心靈一旦被錢毒害,可能永遠都無法彌補了。

    讀書時就要認識這個道理。我建議那些有錢的父母,也不要給孩子太多錢,年輕人若什么都有,就不肯讀書了——雖然不是每個人都這樣,但例子很多,嚴重的還會顯露出各種丑惡面目,不像個學生。錢少點反而好,就像許多農牧民的子女,知道讀書不易,因而肯努力,成績也優秀。

    總之,錢是有利有弊,它的確可以給人帶來快樂,但如果認為“有了錢,一切快樂就都有了”,也是幼稚的。年輕時要懂得善于用錢,或至少知道,如何不讓它傷害你。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