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多了形形色色的網絡募捐騙局,看多了那些心口不一的公開表態,你會或多或少地懷疑人心和道德的意義。此時再去讀這樣一條“如約還款”的消息,我相信,誰都會不自覺地有感動流淌過心頭。對于大多數捐贈者來說,他或許早已經忘記了3年前的那一次隨手之善,當他意外地收到包括了利息在內的還款,在感動之外,當下一次再邂逅這般的網上求助,他一定會更主動地伸出援助之手。一次看似只是兌現諾言的舉動,其漣漪效果是不可低估的,這是一個分外溫暖的故事。
網絡募捐過程中的信任機制格外脆弱。只要求助者的信息被發現有假,或者是他對待捐款的態度背離常理,就會影響捐助者乃至是整個社會對網絡募捐的看法。要讓此善意持續,受捐助者的態度至關重要。
由此不難得出結論:讓受捐助者成為“道德的人”,是讓網絡捐助行為得以持續的前提條件。然而,如何真正來做道德的“生產者”,而不僅僅是道德的“消費者”?一切可能并無口頭說的那么簡單,腳踏實地的行動尤為關鍵。只有被捐助者真正展示出對善款的合理使用,網絡募捐的互信機制和互動機制才會更牢固。具體到許濤的“如約還款”新聞中,他所做的一切正是如此:他不僅讓對方感覺到了捐助的美好,而且主動地為此種相互信任的關系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