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北京電 (揚子晚報特派記者 鞠健夫)年關將至,延續了二十多年的春節晚會總是會吸引人們的眼球,尤其在去年春晚在推出了以“千手觀音”為代表的優秀節目而廣獲好評之后,今年的春晚更是讓人矚目。近幾天,春晚已進入沖刺階段,節目也是與往年一樣在不斷調整,已經“內定”的演員們更是在央視演播廳進進出出。按慣例,全國幾十家媒體派出的記者也早在京城打探春晚最新消息,網絡和平面媒體上每天都有各種關于“春晚”的消息。昨天下午,記者應邀在央視參觀了一套春晚的排練和三套春節戲曲晚會的錄制,發現這兩套春晚的舞臺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告別“奢華”,改打“節約牌”。
在央視的第一演播廳內,記者看到,來自沈陽和湖北電信藝術團的歌舞演員們正在臺上排練舞蹈節目,而臺邊和天幕后,舞美制作人員正在忙碌著,舞臺的基本框架已經搭起,為多側幕拱型舞臺,在臺框和用于演員上下場的側幕上,均裝飾了體現傳統民俗風格的圖案和字樣。記者現場采訪了一位舞美技術人員獲知,今年的舞臺裝置雖然體現“節儉”但不失熱烈,突出了過年的氣氛。他說,這次在原有的轉臺下面,將有水面效果出現,演出時,水面還將從上而下形成一幕“水墻”,在攝像鏡頭下美麗而顯春意,會有特別的效果。此外,往年常有的演員升降表演臺仍然使用。記者來到第九演播室,也就是常說的一千平米演播室,這里正在錄制年三十晚在三套同期播出的春節戲曲晚會,計劃在三個下午連續錄制完畢,總導演塍海濤也在現場忙碌,忙中還不忘來與本報記者交換名片,并作簡短交談。昨天下午,正好遇上錄制于魁智、李勝素的《武家坡》和名家葉少蘭與董圓圓的《洛神賦》。春節戲曲晚會的舞臺也是非常儉樸,“內容為王,以節目和燈光、攝像、剪輯、調度等綜合手段為主”,一名工作人員對記者說。
春晚的兩套晚會舞臺看過后,一個感覺,就是樸實不夠“豪華”,與幾年前越搞越大的晚會巨制相去甚遠。與我們常看到的廣場大型演唱會的舞臺制作相比,投入也是很少。看來,“節約型社會“精神的提倡,也“深入”到春晚中去了。 鞠健夫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