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3日至8月4日,廈門南普陀寺慈善會與南普陀中醫院聯合開展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主題的助力革命老區扶貧義診活動,在龍巖市武平縣、南平市政和縣和松溪縣三地同時開展,送醫送藥到革命老區,入戶走訪慰問老區困難群眾。義診活動開始前兩周,南普陀寺慈善會工作人員前往三地開展調研,了解當地的貧困人群基本情況,如:人口結構、醫療衛生條件、群眾的就醫需求等。結合三地實際情況,此次選擇了31名專業的醫護人員,攜帶醫療器械與群眾所需的藥品,趕赴當地開展義診及扶貧活動。
8月3日下午14時,武平縣扶貧義診活動在民主中心學校準時開展,現場問診、施藥、量血壓有條不紊地進行著。眼視光專業主任任鳳英醫生的診桌前排起了長隊。許多老人表示,這是他們第一次測量視力,都不懂如何比劃手勢。任鳳英醫生說,山區老人多有白內障、翼狀胬肉等眼疾,這和當地醫療條件差,專業醫生的匱乏,健康知識普及不到位有很大的關系。看診中,任鳳英醫生甚至遇到兩個角膜移植術后沒拆線的患者,可見當地村民對術后眼部保養缺乏概念。任鳳英醫生為村民開具處方,耐心說明藥品如何使用,并教授用眼衛生常識。義診進行的同時,法師和工作人員在當地干部帶領下入戶慰問。據村干部介紹,近年來,為了幫助貧困戶共同致富,村里專門籌款為特別困難的家庭修建房子。在走訪的一戶人家中,貼著則悟大和尚書寫的“心安事隆”春聯。法師介紹,這是南普陀寺慈善會會長則悟大和尚每年春節親筆寫的字,送給廣大信眾結緣,沒想到在這兒也能看見,這是一種特別的緣分。
另外兩組扶貧義診團隊來到政和縣中醫院、東平鎮衛生院開展扶貧義診活動。在政和縣中醫院義診現場,一位78歲的老人前來看診,她的名字叫朱燕,丈夫是一名老紅軍,說到丈夫從軍23年的經歷,她滿臉的驕傲。當她了解到法師與其他工作人員都是從廈門南普陀寺專程遠道而來,老人說:“感謝你們對我們生活的照顧,讓我們這些老人感到很開心”。隨著扶貧義診活動的持續進行,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南普陀寺慈善工作的隊伍。在政和縣扶貧義診隊伍中有兩名在校大學生的身影,他們是趙文瑄和徐天翔。據了解,兩人是中國人民大學的同學,過來參加社會實踐。在扶貧義診現場,他們幫忙擺放義診物料,幫助老區群眾取藥,隨同法師一起進行入戶慰問,為義診扶貧工作貢獻自己的力量。趙文瑄說:“把東西做實,是件很困難的事。參加這次活動,我感觸頗多,其中一個就是公益行動的人文關懷。南普陀寺慈善會除了做一些義診的公益活動,也關注著一些貧困家庭的孩子,或患有長期疾病的群眾,一直在用心地幫助他們,讓他們能夠得到改變生活的機會”。
8月4日早晨,在松溪縣巨口村老人幸福院、松溪縣河東鄉小學的扶貧義診活動如期舉行。河東鄉大布村入戶慰問小分隊在走訪貧困戶時,遇到患哮喘的老人艾勝林,兒子2016年過世,老伴也有慢性病,家里還有兩個年幼的孫子,生活十分困難。了解到這些情況后,慈善會工作人員給他帶來了南普陀寺的福袋、福田米和慰問金,還安排車輛,送他到義診現場,請呼吸科的游志紅醫生接診,給了他一些專業的建議并且開具了藥品。此次義診活動,游志紅醫生和她先生張亦工醫生一同前來,是醫生中又一對“夫妻檔”志愿者。游志紅醫生是廈門市引進的醫療人才,主要研究領域是呼吸系統。夫妻倆在義診時認真地為群眾看診,休息時還會交流一些各自的想法。她說:“老區的百姓真的很需要好的醫療服務,我們能為患者解除病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奉獻一點愛心,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戰爭年代老區人民為了革命事業,曾喊出這樣響亮的口號:最后一斤糧食交軍糧,最后一塊棉布做軍裝,最后一床被子蓋在傷員擔架上,最后一個兒郎也要送他上戰場。這無私奉獻的博大胸懷,也是義診扶貧團隊每個人所踐行的,用專業的醫術撫慰心靈,用良藥化解病痛,用每一雙手帶去力量,在此之中凈化自我,繼續走進每個老區,踏上共同小康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