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保護環境衛生到愛老敬老,從鄰里互助到促脫貧攻堅……近年來,全國各地紛紛建立起了的“道德銀行”,通過對群眾的“美德”進行打分,以“存美德”、掙積分、取實惠的方式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和脫貧攻堅工作深度融合,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充分認可,形成了存儲愛心、支取快樂,助力脫貧的良好社會氛圍。
為幸福生活加碼
讓美德“保值增值”、讓德治“教化一方”。近年來,各地開展了一系列的存儲“美德”并給予激勵的活動。山西太原市晉源區晉源街道開設“道德銀行”,吸引了晉源新城周邊24家商鋪加入;山東青島平度新河鎮開設“道德銀行”,村民可以從村“道德超市”兌換相應的物品或者享受理發、查體等社會化服務。
近日,在四川自貢市沿灘區沿灘鎮興元路社區,30余名小區居民參與衛生大清掃,而他們的勞動成果將按時間計算,每小時得5分,由社區分別給大家儲存在“道德銀行”的存折里。
“做了好事給你積分,發現你有不文明行為就扣分。雖然積分的經濟價值不高,但卻記錄了一個人的品德和愛心。”今年已80歲的社區居民姚亨銀就是“儲戶”之一。“社區成立的‘道德銀行’吸收社區居民成為儲戶,現在大家都積極參加各種志愿行動。”姚大爺說。
據沿灘鎮興元路社區黨支部書記桂聲榮介紹,今年3月,社區按照沿灘區委的部署,積極打造沿灘區“道德銀行”,著力提升居民文明素質,培育良好行為習慣,加快實現由“農村到城市、農民成居民”的“幸福大轉身”。據不完全統計,興元路社區“道德銀行”運行以來吸引了200余戶居民“開戶”,累計積分1200余分。
為脫貧攻堅助力
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少。在陜西省安康市嵐皋縣,“道德銀行”給脫貧攻堅增添了一抹溫暖。據悉,2018年,嵐皋縣在全縣125個村11個社區建立“做好事、存積分、換獎品、享服務”的美德激勵制度,推廣建立“道德銀行”。
兩年前,孟石嶺鎮前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黃光貴因常年獨居,對生活缺乏信心。一次,他幫村里養護了一段公路,村里將他作為褒揚對象,在“道德銀行”給他積了5分,駐村工作隊隊長田偉專程將“道德銀行”存折送到他家里。黃光貴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干好事的樂趣,重新煥發活力,積極投入到生活和公益事業中。
據《慈善公益報》記者了解,該縣通過一家一賬戶,一戶一存折,制定積分評定標準,對勤勞致富、孝老愛親、誠信友善等六方面美德予以積分,推動貧困群眾從“要我脫貧”向“我要脫貧”轉變,催生脫貧致富動能。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嵐皋縣還通過“123”新民風工作法、“決勝脫貧攻堅·文明實踐在行動”等走出了一條具有嵐皋特色的脫貧之路,今年2月全縣實現脫貧摘帽。
不只是在陜西嵐皋,河南濟源坡頭也在試行“道德積分”制激勵貧困戶勤勞致富;遼寧朝陽市喀左縣公營子鎮,通過實施鄉村“道德銀行”建設工程,激發貧困戶脫貧致富、崇德向善的內生動力……
讓儲蓄“道德積分”成為一種生活習慣,引導群眾向上向善之心。“道德銀行”模式讓百姓感受到了道德的力量,將激勵更多的人加入其中,不斷激發文明力量,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張迎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