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至11日,南京理工大學“活力關中”鄉村振興實踐團赴陜西禮泉縣、周至縣開展社會實踐調研,聚焦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深入了解當地鄉村的發展模式和未來規劃,總結經驗、助力發展。
關中平原,歷史文化悠久,水土資源優渥;自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還涌現出了一批個性鮮明、成果斐然的振興模式,其中禮泉縣的“旅游業反哺農業”、周至縣的“互聯網+農業”模式尤為突出。
第一站:禮泉縣——跳出發展瓶頸,注入青春力量
7月9日下午,實踐團到達禮泉縣袁家村并參觀了袁家村村史館。兩代村支書,將村莊的農業經濟發展為工業經駐村干部介紹,近年來,當地旅游業以關中民俗文化為載體,日接待量達十五萬人次。然而,袁家村并未止步于此,而是在西安等大城市設立主題店、開展品牌輸出項目,從而解決優質農產品的對外輸送問題,實現“旅游+農業”的有機結合。
隨后,實踐團成員分頭出發,走進村莊的特色街道和各個小巷,向游客分發有關鄉村振興的調查問卷,對當地村干部、商戶和村民進行采訪。問卷調研結果顯示,受調查的四十一名游客對當地美食、環境、文化等的綜合滿意度達到近80%。在與村干部的細致交流后,實踐團了解到,袁家村未來將重新以農業為核心,通過旅游業帶來的社會知名度,打響農副產品的口碑,從而突破農業的發展瓶頸。
采訪中,商家也表達出對袁家村近年發展的肯定。一位來此創業的年輕老板向實踐團感嘆道:在陜西,袁家村的鄉村振興效果尤其顯著。大量青年來此地創業,緩解了鄉村的“空心化”,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活力。
溫鐵軍教授曾指出,鄉村振興不是只讓農民種地。在區位因素和自然條件至關重要的基礎上,袁家村村民沒有局限于耕地畜牧,而是牢牢抓住了關中地區的環境與文化優勢,在一眾鄉村中脫穎而出。
第二站:周至縣——激發電商內核,打造現代農業
11日,實踐團前往周至縣中國獼猴桃網運營服務中心,深入了解當地農業發展沿革和網站運營規劃。負責人介紹道,網站起源于2004年,正值其他產地增產,市場價格下滑,周至經濟陷入發展瓶頸。當地大學生關心家鄉的發展,便返鄉創建了中國獼猴桃網,從而提高當地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正如習總書記所說,“電商,在農副產品的推銷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是大有可為的”。現代科學技術源源不斷地為農業提供動力,此地的電商銷售就是獼猴桃果業飛速發展的引擎。
參觀之余,實踐團成員也積極向負責人建言獻策。周至產地廣袤,組織管理難免出現欠缺;行業外知名度不高,也對電商銷售產生影響。把當地的獼猴桃生產組織合規地轉化為社會企業,可以提高組織管理的效率;順應時代大潮、探索“直播帶貨”等新電商形式,也可以解決農產品輸出不及時的問題。
當日下午,實踐團來到獼猴桃示范園區,實地考察特色農業的發展情況。在田間,實踐團偶遇一位辛勤耕作的老農民,他熱情地介紹了獼猴桃田里的新設施。扶藤設施從木桿變成了水泥桿,灌溉由人工變為了機械自動化;這些政府免費提供的裝置,大大減輕了農民壓力,農民平均年收入已達到萬元以上。
周至的網絡銷售模式方興未艾,村民們的富裕夢不會停止;當地基層黨組織正高舉著鄉村振興的大旗,各取所長、因地制宜,帶領村莊走向振興。
黨旗殷紅,鄉野翠綠,天空湛藍,構成了鄉村振興的三原色;實地走訪中,實踐團成員深入學習了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思想,細致地了解了禮泉縣、周至縣的發展模式。兩地雖然各有側重,但都保持了新技術、新產業反哺農業的特征,保持了鄉村的本質。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關中兩縣的寶貴發展經驗,必將為已脫貧的廣大鄉村提供未來規劃思路,為全面的鄉村振興做出卓越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