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響應大學生“三下鄉(xiāng)”暑期社會實踐活動,2022年6月26日,湖北大學師范學院赴鄂粵地區(qū)關于“雙減”背景下貧困地區(qū)初中生學習效能調查實踐團隊的成員前往崇陽縣大集中學進行調查活動,了解貧困地區(qū)初中生學習效能的問題。
大集中學是崇陽縣一所知名的初級中學,長年堅持“正確認識自己,有效控制自己,樂觀完善自己”的教學理念,先后被確定為市級示范初中、省級體育傳統(tǒng)項目學校等,獲得省級德育名校、市級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是崇陽縣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重要陣地。2022年6月26上午10時,團隊成員與大集中學的王校長取得了聯(lián)系,并向王校長介紹了此次社會實踐活動的目的和內容,隨后王校長安排了老師和學生接受訪談和填寫問卷。王校長表示:“作為基礎教育事業(yè)的一份子,為你們提供支持也是表達我們對教育事業(yè)和學生發(fā)展的關切。”
下午2時,團隊成員找到了719班和720班的2位老師和6位同學,并從學習態(tài)度、學習動機、學習期望、學習能力、學習策略、學業(yè)成就和學習環(huán)境7個維度對他們進行了訪談,訪談過程中團隊成員表現(xiàn)得自然流暢,學生和老師也十分配合。在“學習動機”和“學習期望”層面,4位同學都認為學習是為了以后考取好的高中、大學,找工作。1位同學認為學習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望,另1位同學則表示自己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在“學習方法”層面,6位同學中只有2位表示自主探索和使用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其中一位同學談及自己的學習方法時說道:“比如背語文的時候,有人是讀熟了再背,我是看一遍就背一遍。”其他4位同學則是采取比較被動、死板的學習方法。一位同學表示自己在英語學習上采取了老師所教的多讀多記多默寫的方法,但是沒有嘗試過獨自探索。還有一位同學表示自己一般是采取死記硬背的方法。對老師的訪談也是了解貧困地區(qū)初中生學習情況的重要視角之一。
在與兩位老師的交談過程中,團隊成員了解到了他們對學生學習、班級管理、師生關系等的看法和體悟。兩位老師都認為自己所在的班級師生之間關系較好,同學之間友愛,同時也透露出了一些長期存在的教育難題,特別是在學習氛圍這一方面,719班的老師談到:“一個班主動學習的只有10個左右,20個左右時老師、家長要求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還有20個左右家長也不管教,老師壓著學才學點,這些同學一旦放松對他們的管教他就什么都不做了。”
下午3時,在進行訪談完后,團隊成員分別前往兩個班級分發(fā)調查問卷,講解和強調填寫要求。同學們對團隊成員的來訪和實踐活動表示歡迎和配合,在填寫的過程中遇到疑惑的地方會詢問該團隊成員和老師。團隊成員在回收問卷后進行篩選,共收回問卷112份,其中有效問卷106份。根據(jù)隊長提供的數(shù)據(jù)錄入模板,團隊成員一一將有效問卷的數(shù)據(jù)填入到Excel文檔中,便于負責數(shù)據(jù)分析的成員進一步推進調查。
此次進校進行調查是該團隊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關鍵一環(huán),訪談讓團隊成員更深層次地了解到了初中生關于學習、老師、同學等方面的看法和感受,問卷則提供了更加直觀的數(shù)據(jù)資料,這些都為該團隊開展有關貧困地區(qū)初中生學習效能問題的調查提供了依據(jù)。
圖為團隊成員在訪談學生。公益中國網(wǎng)通訊員 龐辛妮 提供
圖為團隊成員在訪談老師。公益中國網(wǎng)通訊員 龐辛妮 提供
圖為團隊成員回收的調查問卷。公益中國網(wǎng)通訊員 龐辛妮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