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為貫徹與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有關的重要思想,外國語學院“綠色江蘇”實踐團隊于暑期在江蘇常州市開展了一系列實踐考察活動,深入了解近年來當地鄉鎮發生的重大變革,切身體驗農村環境建設工作,相伴學習經久不息的紅色精神文化。
前期調研,了解水域治理的背景與意義
團隊首先前往常州市武進區進行實踐學習活動,參觀河長制主題公園,與當地居民交流歷年水域治理的情況與生活環境變化,了解到“河長制”此管理體制的創新意義和實施理念。我們了解到,近年來,武進區鄉鎮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專項推進節水型社會創建工作,堅持真抓實干、攻堅克難,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為全區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強的生態環境支撐。
實地考察,見證水域治理的舉措與成效
上馬槽整治的前后對比是鄉鎮環境建設的顯著進步和政府領導人及居民共同努力的美好成果。從前的污水肆橫,田地荒蕪,如今的碧水波瀾,青蔥綠植,擔得美麗鄉村的名號,負起民眾對美好生活的渴求和展望,鄉村振興的基礎建設由此打下。
連接歷史,體會革命先賢的精神與文明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基礎打好后,進一步的追求是鄉村精神文明的建設工作。為進一步落實鄉村振興建設的實踐學習,團隊來到了位于常州新北區的惲代英廣場。這既是對英烈的緬懷與追念,也是對鄉鎮紅色革命文化建設的學習。
踏足于花崗巖鋪下的道路,駐足在沿路兩旁介紹革命英雄生平偉績的墻面,這座始建于1998年的廣場透著與喧囂外界隔絕般的莊嚴和不可言說的寂靜。那片一望無邊,好似延展至天際的草地上,刻的是常州三杰的形象。常州精神根植于此,中國青年的先驅為后世樹立起堅實的榜樣,革命精神一刻也不曾從這里,從常州,從中國消逝。
鄉風和煦,百業振興 。在當地實踐學習的過程中,團隊切實感受到了精神文明建設已于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歲月更迭,時光荏苒,永不消逝的紅色精神似星星,似火種,似清風。這是一片神奇而充滿希望的土地,太湖水闊,長江浪寬。在不經意間已然變了許多模樣,卻有著不變的初心和目標。鄉村振興的道路會繼續走下去,直至萬家燈火,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