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告訴你,我不是老人家我早就讓座了,這么多老人家你不讓座,現在的年輕人非常糟糕。”
“道德綁架啥啊,我是沒看見,您不說我早讓了。”
這是近日北京一公交車上,一位老大爺和小伙子的對話。
因為小伙子沒及時為上車的老年人讓座,便遭到旁邊老大爺憤怒指責,即便在小伙兒解釋完自己確實沒看到才未起身讓座之后,老大爺還是不依不饒。
“現在這代人就是沒希望,你們這代人就是沒希望。”
“吃老年人的,喝老年人的......”
面對這波輸出,小伙兒也沒慣著他,隨即嘲諷道:“地是您種的,一生平安您吶!”
事情發展到這,看似是畫上了句號,而在這輛公交車外的很多地方,每天都在上演著各樣“道德綁架”的戲碼。
“小孩都調皮,這么大人了還跟孩子計較!”“你這么年輕,讓個座是應該的!”“你這么有錢,不會只捐這點吧!”......旁觀者慣于拿著所謂“道德”令箭,給很多事情提出符合自己標準的要求。
這些要求實際相差無幾,無非是要求大家做任何一件事,都要從道德高度出發,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總之就是要用“真善美”的態度去擁抱一切。
如若不然,立馬就會有“沒有教養”“道德敗壞”等等之類的訓斥傳起,若還不照做,用他們的話說就是“分分鐘讓網絡暴力教你做人”。
可站在道德制高點侃侃而談這些人,又是否做到了自己口中的“仁義禮智信”?
我們從不否認“尊老愛幼”“扶危濟困”“換位思考”這類說法本身所蘊含的道德價值,之所以讓人不適,在于它實質的卑劣,被表面的偽善所遮蓋,從而給人一種道德高尚的假象。
道德的內核始終明朗,千百年前,中國人就信奉“以和為貴”的思想,人們推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各退一步海闊天空的處世態度。即便到了現在,每每提及道德,書中傳遞的都是“你要怎么去為人處世”,而非“你監督別人怎樣為人處世”。
但不知怎的,人們對于道德的踐行卻慢慢走向了“嚴于律人,寬以待己”,于是那些年所提倡的“以和為貴”“吃虧是福”等等都由個體感知變成“綁架”他人。
尤其是數字化時代下,手持鍵盤人人都是君子,當一起社會事件發生,他們瞬間就位,義正言辭的展開說教,眼里容不得半粒沙子。
畢竟在網絡上立這樣的正義形象太簡單了,只要會敲鍵盤,只要用流氓標準要求自己、用圣人標準要求別人就可以了,所以這類自以為正義感爆棚的勇士,還有一個名字叫“鍵盤俠”。
《省心錄》中有言:“禮義廉恥,可以律己,不可以繩人。律己則寡過,繩人則寡合,寡合則非涉世之道。故君子責己,小人責人。”
意思就是禮義廉恥可以用來要求自己,卻萬不可用來要求別人。要求自己能少犯過失,要求別人就難以與人和睦相處,難以與他人相處就不合乎處世之道。所以君子只嚴格要求自己,小人則對別人求全責備。
道德是自律而非他律,它始終倡導的是“嚴于律己,寬以待人”,要知道只有不懂道德的人才會用道德律人。
所以面對這些無德之徒,即便遭遇“道德綁架”也不必恐慌。
可以選擇“以理服人”,也可以像網友一樣“用魔法打敗魔法”,這些都有機會讓你跳出道德綁架之人所搭建的價值體系。
總之不要沉默,不要等待道德綁架者良心發現,面對道德綁架,最好的方法還是要學會給自己“松綁”。
羅翔說人最大的痛苦就是無法跨越知道與做到的鴻溝,生而為人,我們既然知道那么多大道理,就更應該不斷審視自身,努力讓“知道”鏈接“做到”,不以“道德”為名綁架別人,不被“道德”之名被人綁架。
就如公益中國網所倡導的“公益,從我心出發”,其實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志愿公益,我們都必須發自內心自愿去做,“綁架式”行為的結果看似理想,實則傷害的是每一個善良的靈魂。
如果你有這方面的困惑抑或正在遭遇“道德綁架”,如果你渴望傾訴卻不愿向周圍人提及,那希望你能悄悄告訴我,公益中國網和你一起向“綁架”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