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凌晨三點北京公交上的視頻火了。
視頻中這趟夜色公交并不空蕩,反而被代駕師傅和“小電驢”擠得滿滿當當,他們沒有言語和交流,只是翻看著手機或者閉上眼歇息......
當車窗外城市的紅燈綠酒與車窗內個人的負重前行徐徐展開,人們內心難免不被戳中,繼而結合自身感慨起生活的不易:
“沒有生活,只有‘渡劫’”
“每天披星戴月,不過為了碎銀幾兩”
......
極速發展的時代里,成年人的生活確實步履艱難,但這種缺乏分寸感的同情、單純渲染焦慮的論調,對視頻里的當事人來說,合適嗎?
還記得去年北京市流調報告中,那個“最辛苦的中國人”嗎?
44歲來京尋子,18天里輾轉20多個地點打零工,每天忙活到后半夜,在被隔離后,人們看到了他的流調信息,繼而同情與訴苦的氣息彌漫網絡。
而面對網友的憐憫,大叔果斷說道:“我也不覺得自己可憐。我只是好好干活,我不偷不搶,靠自己的力氣,靠自己的雙手,掙點錢,掙了錢找孩子,就是為了生活,為了照顧這個家。”
這是大叔的心里話,也是凌晨公交上代駕師傅的心里話,在他們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成千上萬平凡而努力的中國人的縮影。
他們不會在北上廣的凌晨自拍,感慨時運不濟,也不會在薄霧蒙蒙的黎明發朋友圈,吐槽又一次的通宵,因為這是他們的日常,沒有什么可被評說。
在這些日常中,我們也看到了中國人骨子里的勤勞和樸實,也正是無數個這樣的他們參與社會建設,才撐起了這個時代滾滾向前的底盤。
可憐是強者對弱者的俯視,但他們是當之無愧的強者,他們不需要被可憐、被同情,他們只需要被尊重。
細想來,近幾年類似凌晨公交這樣的視頻不算少見,有人是感慨生活隨手捕捉,有人則是抓住了販賣焦慮的“流量密碼”。
在他們的鏡頭下,北上廣凌晨的1、2、3、4點的模樣應有盡有,靠著畫面中疲憊的人群,發出關于苦難的吶喊。
當更多人的情感被此引燃,他們又會發出新的聲音:
“你見過凌晨城市的街頭嗎?比你累的人還在比你努力。”
“你每個熟睡的夢里,別人都在默默戰斗”......
于是一波焦慮襲來,不少人開始徹夜難眠,他們想起25歲愛情事業雙豐收的高中同學、想起而立之年有房有車有存款的大學師哥、想起自己結束一天工作美美入睡時還有無數人偷偷內卷,而自己好像真的“廢了”。
或許故鄉與城市的距離、理想與現實的落差、自身與精英的差距給我們帶來不小壓力,但我們要知道這是一個焦慮與販賣焦慮并存的時代,這個時代里,你若接受了這個“毒雞湯”的設定,才真輸了。
在某些方面不如別人能怎樣、沒見過凌晨城市的街頭又怎樣?
這個世界關于成功的定義從來不止一種,我們也不需要跟別人攀比。
人與人本就不同,即便滿地都是六便士大家也都抬頭看向月亮,每個人看到的月亮其實也都不同。
有人看到的月亮是脫離煙火氣的柔美光暈,有人看的是平凡生活中蒸騰而上的煙火。
但無論哪種月亮,它們都高高掛起,散發獨屬于自己的光芒。
“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無論外界如何,希望我們能做到猶如清風拂過山崗、明月映江河那般,一如往常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