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年輕人”,我們總能想到很多。
有學不成名誓不還的勵志故事、有各種為年輕人提建議的熱搜話題......
當然想到更多的應該還是那兩個經久不衰的問題—— 婚姻和生育。
這兩件曾經在人們看來理所應當的人生大事,如今卻成了不少年輕人的“大難題”。
這些年有關于此的討論一直持續,人們眾說紛紜,觀點也呈兩個方向發展。
今天,我們不妨也來看看這道“難題”,聽聽大家“解題”的兩種觀點。
眾所周知,最近幾年結婚率及新生兒出生率并不樂觀,據家統計局和民政部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的結婚率為5.22%,創下42年來的新低。
新生兒方面,2022年我國出生人口956萬人 出生率為6.77‰,我國人口出現近61年來的首次人口負增長。
接連下降之下,很多年輕人依舊不以為意,對婚育持“別來沾邊”的態度。
他們抱怨婚嫁生子越來越像一種任務,人們只催著適齡青年趕緊完成,卻不考慮這項任務所需要的時間及保障。
從入學那天,“早戀”就被定為不能逾越的紅線,哪怕異性同學不經意間的攀談舉止,都會成為老師家長的“心頭大患”。
在各方禁止下,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收起了對愛情的好奇,一門心思讀書考學。
卻不料,前腳大學剛畢業,后腳催婚戰打響,也正是從那天起,求學任務達成,婚戀成為接下來的主線任務。
他們吐槽這種沒有時間過渡的催婚,也結合自己情況去思考催促之下的婚姻會給自己帶來什么?
他們說催婚過后便是催生,而自己還像個孩子,根本沒做好為人父母的準備;
他們說婚戀生育必定影響職場事業,而自己想趁著年輕先奮斗一番;
他們說自己還沒有能力撐起一個家,哪有自信去跟另一個人同甘共苦、去給孩子提供舒適的生活。
精神方面的心態、追求,物質方面的房貸、車貸、生活所需的各項支出......無論物質上還是精神上,只要有一方面還沒準備充足,那他們就不想踏入人生下一程。
當現實中不婚不育年輕人越來越多,當“兒孫自有兒孫福,沒有兒孫我享福”說法紅遍網絡,也有很多人發出不解之聲:
“爺爺奶奶那個年代生活條件更差,不照樣結婚生子,把孩子一個個拉扯大,如今條件好了,反倒說生活壓力大不敢嫁娶生育,就很矛盾。”
“人人都想為自己而活,沒有生兒育女的壓力,但如果人人都只顧自己當下的輕松,那社會得是個怎樣的局面。”
在他們看來,有些年輕人把婚姻和生育想得過于可怕和麻煩,才想方設法去逃避,而這種逃避的心態無疑是自私的。
但每每提到自私,兩方又會爭執不下,不婚不育者覺得自己是為了孩子好,如果生了反而是對孩子不公平,那才叫自私。
爭論之下,有不少長者也談了談自己的看法。
他們從年輕時走來,同齡人中也有人年輕時不婚不育,沒有夫妻瑣事的爭吵,沒有養兒養女的焦躁,他們過得確實瀟灑無比。
但沒等到垂垂老矣病臥在床,只是到了“正當年”的40歲,就后悔了。
感覺到一個人的孤獨,羨慕著別家的熱鬧,恐慌著老年時的生活......
煎熬之下,在40歲這個對于生育來說較為危險的年紀,開始了“補救”工作。
但婚姻、孩子又豈是人能召之即來。
他們說如今的時代,年輕人崇尚個性與自由,不婚不育也成了部分年輕人個性自由的表現,老一輩的人知道這是年輕人的普遍形態,也知道催促會把孩子推得更遠,但還會忍不住去催。
不是因為別的,只是怕孩子將來后悔。
就像小時候我們討厭且不服從父母管教,長大后看到被父母督促檢查學習、彈琴、運動......的孩子會心生羨慕,覺得“若果當年父母也這樣嚴格要求,那今天自己或許會更好”。
當然除了心態上的追求,對于那部分因經濟問題而不敢婚嫁生養的年輕人,他們也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他們看來,年輕人說自己貧窮,不生結婚是為了拖累別人,不生孩子是為了不讓后代重復自己不幸的一生。這種說法既不自信又自信。
不自信的是將自己的價值看得過輕,自信的是他們高估了自己的影響力。
懼怕能力不夠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不敢婚育的心態,多半出自比較。
比較是什么?它是偷走快樂的小偷。
這世界本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有些比較本就沒有任何意義。
在支持婚育者眼中,無論是自己生活還是撫養孩子,精神世界的富足才是打開幸福的鑰匙,物質不過是錦上添花,攀比物質更是一種愚昧。
如果今天買到了一身漂亮裙子,轉頭看到有人穿了件更漂亮的,于是你發誓以后再也不穿裙子;如果今天你萌生了孕育新生命的想法,轉眼看到小小年紀就跟父母環球世界的孩子,你就果斷不越婚育半步,這對孩子公平嗎?
一個小生命,他還沒有見過這個世界,他也想瞧瞧這萬物的模樣,也想在這片土地大展拳腳,可就因為這份“比較”,他連存在的機會都不曾擁有。
如此“為他好”,是真的是為了他好嗎?
支持婚育的年輕人并不認同普通父母的孩子注定重復父母“不幸”生活的說法,他們認為孩子的學習能力、求知欲大到超乎想象,只要給予他良好的引導,給予他向善向上的力量,他就能如春季里的小樹苗般蓬勃生長。
帶他健康長大,他會擁有正確的認知、堅定的信仰,他會用自己的方式解鎖幸福的密碼。
當下對于年輕人婚育的兩種觀點,還在辯得火熱。
社交平臺上,說一句“趁年輕身體素質好,早點結婚生子”。
會引來“你家里難道有皇位要繼承”等之類的回擊。
說一句“不結婚不生娃,可以減少人生90%的煩惱”。
也會引來“你現在不想結婚生娃,你能保證以后還不想”等之類的反問。
我們是互聯網中雙方觀點的“看客”,也是這兩件人生大事的“主角”。
面對婚姻與生育的難題,我們要帶著清醒的頭腦及正確的認知去解答。
也希望每個屏幕前的你,在面臨這兩道大題時,都能書寫出不悔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