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喜不報憂,似乎是很多孩子長大后面對父母的狀態。
有開心事第一時間分享,受委屈了自己默默消化,只是希望不讓父母擔心,希望在他們眼中自己過得還可以。
逐漸地,我們把這種報喜不報憂當成了常態,認為所有人都是如此這般。
直到后來,我們發現了另一群孩子,他們報憂不報喜,生怕父母知道自己過得還不錯。
而之所以這樣,不是因為他們不孝,而是來自父母的嫉妒讓他們不得不如此。
父母?嫉妒?
這兩個詞一起出現并相互掛鉤,聽上去著實不可思議。
但我們也必須承認,在這個世界上就是有父母連兒女都嫉妒。
01
父母會嫉妒孩子嗎?
會的!
肖音的故事便是個極典型的例子。
來源:公眾號@花華看世界
30年前,肖音的父親在與母親爭執后離家,音信全無。
自此,她與母親二人相依為命。
25歲那年,母親為她找了戶人家,一向唯母親話是從的肖音沒有拒絕,稀里糊涂嫁給了當時的丈夫并生育了兩個孩子。
可這段婚姻像是個夢魘,情緒不穩的丈夫總把她當出氣筒,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
她想過離婚,但遭到了母親的反對,并告訴她這是正常的。
于是,聽話的她再次選擇隱忍,直到37歲那年,丈夫在街頭的一次家暴讓她徹底斷了忍的念想,不顧母親的阻攔成功離婚。
離婚后,她做起了家居生意,與母親相處得也算融洽。
兩年后,肖音遇到了現任丈夫張某,情投意合的倆人很快步入婚姻。
婚后,張某全心全意為家庭付出,日子也越過越好。
本以為肖音苦盡甘來,但肖音母親態度讓這個家庭再次崩潰。
為了逼迫女兒與張某離婚,她開始辱罵張某及其父母還會經常到肖音的店內鬧事。
張某想不通為什么岳母會如此憎恨自己,女兒肖音對母親的這番操作更是不解。
對此,母親也給出過說法:“在我的心里,我還是喜歡前女婿,覺得前女婿跟女兒更合適。”
聽到此話,被氣笑的肖音質問著母親“你忘了之前我被打得鼻青臉腫的樣子了嗎?”
但母親不為所動,甚至帶著肖音前夫去店內毀砸商品。
在謾罵打砸中,肖音恍然明白了:是張某太優秀了,才讓母親不滿。
面對女兒的猜測,母親沒有辯解,撂下一句“必須離婚”后揚長而去。
來源:公眾號@青艾地
后來,經人調解,母親不再強迫他們離婚,但提出了兩個條件:
一是張某不能早去女兒店內,也不能出現在自己視野里。
二是女兒以后要和自己一起住,不能與張某同住。
如此奇葩的條件,女兒沒有答應,但之后的故事,我們也無從知曉。
不知道她會不會再次向母親妥協離開自己想要的婚姻,也不知道她會不會再委曲求全嫁曾重傷自己的前夫。
只知道見不得孩子過得好的父母是真實存在的,只知道來自父母的嫉妒才是真的要命。
而這樣的遭遇又何止肖音一人,想起前幾天某平臺上的一則話題#父母的過度干涉 潛意識的嫉妒#。
來源:微博截圖
在討論火熱的話題區,我看到了一個又一個讓人心疼的孩子:
“小時候,有次在家躺沙發上看綜藝,笑得非常開心,我爸過來直接給了我一巴掌,說他小時候也沒這么會享受過,而且我還笑得那么難看。從那以后,我再也不會在他面前表現出任何快樂情緒了。”
“從小到大,我媽基本沒有鼓勵或肯定過我,考上重點高中/大學也沒見她高興,她只會挑不適合我的衣服給我穿,只會在別人面前說我壞話散播我隱私.....如果摘掉母親這個身份,感覺她就像一直跟我較勁的女同學。”
“我自己有工作穩定相貌端正的男朋友,但我媽覺得人家憑什么會看得上我,非要我嫁給外地娶不到媳婦的老光棍。”
......
這樣的孩子太多,發布的帖子太多,他們被父母的否定與嫉妒支配,不敢快樂、不敢放松,習慣性用自己的失敗,防御父母的嫉羨。
因為只有這樣,自己才可以暫時喘口氣。
討論的帖子中有一位父母輩的網友,她溫柔地安慰著那些發帖的孩子,也在自己的賬號下連連發問:
“哪個當爸媽的不盼著孩子好,可為什么會有連自己孩子都嫉妒的父母,想不通哦想不通......”
是啊,這確實是道讓人皺眉的難題,但既然這種現象存在,那身處其中的人就不能“坐以待斃”。
而想要破除這種嫉妒對自己的影響,首先要做的就是弄明白這道難題。
02
被嫉妒的孩子還能幸福嗎?
一定能!
在此之前,我們不妨把這道難題中的“父母”與“嫉妒”拆分開來。
嫉妒,其實是人的正常情緒。
《為什么嫉妒使你面目全非》一書中提到,嫉妒并不是一種單一的情緒,它是多種強烈情緒的混合體,其中包括了憤怒、焦慮、恐懼、興奮、絕望及悲傷等情緒。
它不是多么罪惡恐怖的事情,父母嫉妒的背后是多種情緒綜合作用的結果。
來源:圖怪獸
一個正在體驗幸福的人,是不會在意別人的歡笑的,可能是物質匱乏的童年,也可能是不被疼愛的過去讓他們內心長期沉浸在痛苦中。
所以當他們看到孩子沒有吃過自己當年的苦,又享了自己不曾享受過的福時,便萌生出一種孩子“搶”了本屬于自己幸福的情緒。
也就在這種情緒的催化下,自己的痛苦越發鮮明,繼而對孩子的快樂發起攻擊。
有心理學專家表示,在一個家庭中,如果父母的角色沒有得到充分地成長和分化,內心還把自己套在孩童的角色中,那么當他要承擔這個父母角色時,就會角色混亂。
當父母嫉妒原因變得不那么模糊,當我們看到了他們嫉妒背后的創傷,很多問題自然就有了解決的突破口。
心理學家武志紅先生在談及此事時,曾表示身處其中的孩子要承認并看見父母的嫉妒情緒,承認父母也是人也會嫉妒,反而能讓親子相處變得輕松。
因為這會兒的自己已經有了這樣一個意識:父母因嫉妒給我帶來的傷害其實也并非本意,我只是被遷怒,不需要太在意。
在這種意識的基礎上,我們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改變現狀。
而這,就需要我們了解自己,感受自己,不要沉浸在痛苦和怨恨中,無法自拔。
要知道父母的嫉妒、否定等負面情緒,是他們自己的人生課題,我們不需要對他們的這種情緒負責。
我們可以對父母不正確的行為直接說“不”,并清楚地告訴他們這么做的后果,勇敢表達自己的感受,明確父母與子女間的界限。
哪怕父母依舊沒有改變,但作為子女的你,已然擁有了一份釋懷與勇敢。
它會幫助你從焦慮、自卑的模式中逐漸抽離,屆時你可以憑借自己的力量生活,而不用在別人的影響中過活。
邁出這一步后的你,就是成長和迭代后的自己。
到這時,你會邁著更堅定的腳步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會揣著更自信的胸懷探索更好的未來。
到這時,你的人生真的自由的掌握在了你自己手里......
文章轉載自公益中國網:http://www.gzjgpet.cn/special/show.php?itemid=254
圖片已注明出處,版權類圖片獲得正規授權,如有疑問請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