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年輕人總說“年味”淡了,自己不那么喜歡過年了,可回頭看看家里的父母,他們好像比之前更盼著過年了。
本想調侃幾句,卻發現他們其實也不是盼著過年,而是盼著孩子能回家團聚......
刷短視頻時,刷到廣而告之早年拍攝的一支公益廣告,很是感慨。
恰逢農歷新年到來之際,我想將這支公益廣告分享給大家。
來源:廣而告之公益廣告《孩子該為父母做些什么?》完整版
廣告名為《孩子該為父母做些什么?》,它沒有復雜的鏡頭,沒有冗長的敘述,全片只有一個鏡頭,但就是這一個鏡頭,直戳進了人心頭:
鏡頭下客廳里,孩子帶著孫子孫女來到父母家,老兩口為此準備了一大桌菜,一家人圍著飯桌盡情享用,好生熱鬧!
而當飯菜吃罷,孩子們陸續離開,留下兩個老人躬著腰身收拾一片狼藉的餐桌。
接下來的幾天,他們吃著日復一日的剩菜,鏡頭一直沒有變,還是間不大的客廳,還是那張鋪著格子布的餐桌,只是屋子冰冷了許多許多......
廣告全程沒有畫外音講解,但貞貞畫面又似有著千言萬語。
鏡頭拍攝的是一個家庭,但反映的卻是千千萬萬個這樣的家庭。
曾經以為,故鄉是要扎根一生的土壤,家是永遠不會離開的地方,卻不曾想長大后,故鄉成了他鄉,家成了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于是乎也就有了冰冷的房屋、湊合度日的父母。
春節將近,“回家”“父母”等關鍵詞成為不少平臺的熱榜,但對于要不要回家陪父母一事,大家各有想法。
有人說思念已在玄上,恨不得下一秒就到家,跟他們說上一籮筐話。
是啊,隨著年齡的增加,很多離家的孩子尤其是在自己也擁有孩子后,愈發能體會到與父母間五味雜陳的牽掛與擔憂,相距遙遠,無法時常陪伴,成為他們面對父母時的心結。
于是一旦有回家的機會,那顆回家陪父母的心便呼之欲出。
來源:微博截圖
但也有網友表示聽到回家就感覺心累,過年寧可一人窩在屋里,也不愿回家。
這個聽上去讓人費解的話,究其原因,大致有二。
原因最多的當屬父母的催促,對不少單身年輕人來說,“催婚”成為每年春節都要上演重頭戲,緊隨“催婚”之后的便是催生,催生一孩、二孩等等。
這些催促成為年輕人回家就“頭疼”的根源,在幾近窒息的催促聲中,他們回家過年的欲望也被消磨殆盡。
來源:微博@校工
其實父母催婚催生早已有之,只不過伴隨著年輕一代思想的個性化,這一矛盾被進一步放大。
而在矛盾激烈的“戰場”,雙方誰都不肯敗下陣來,最后落得親子關系疏離,兩敗俱傷。
于是,有人選擇了欺騙,有人選擇了爭吵、還有人選擇了逃避。
但這些,都不是解決這一問題的良策,父母的催促雖然磨人,但想要和平化解也沒有想象中那么復雜。
首先,我們要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當前大部分父母依然信奉“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道理,在他們看來,到了一定年紀組建一個完整的家庭才是幸福的呈現。
如果孩子沒有完成這些,他們就會覺得是自己沒有盡到為人父母的責任,深感自責的同時憂慮兒女的未來,于是在各種情緒作用下對兒女之事展開催促。
在我們搞清楚這點后,我們要做的就是擺正態度。
既然父母想要表達這種情緒,那就耐心聽他們嘮叨,讓他們感受到你是尊重且愿意和他們探討這個話題的,如此他們也會有耐心傾聽你的想法。
這時,你再溫柔且堅定地表達出內心意愿,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相信疼愛你的父母也會逐漸解開心中的“疙瘩”,理解你的想法。
如果面對這份催促,你還是無法淡定,那不妨換位思考一番,若自己為人父母,也肯定希望孩子能收獲幸福,只是你對于子女幸福的選項比父母多了一個,遇良人成眷侶是幸福,一個人活得自在快樂也是幸福。
兩個選項,沒有誰對誰錯,只能說父母的觀念與我們不同了,但他們這種觀念絕不是主觀惡意,只是個分歧罷了。
既然產生分歧了,那就端正態度,多去溝通好好交流,很多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來源:微博截圖
除了這一原因外,另一部分網友不想回家的原因可以歸結于一種無力感。
社交平臺上,有網友發帖稱今天不打算回家過年了,家里環境不好,至今還是裂縫的水泥地、露天的衛生間,曾想畢業賺錢后翻新一波,但今年計劃落空,自己也不配回去。
在這篇帖子的留言區,許多網友深感共鳴,有人說年初離家時曾許諾要混出點成績再歸家,可現在依舊是那個平凡的自己,回家的路似乎還有一段遙遠的距離。
也有人說自己曾是父母的驕傲,可他們引以為傲的孩子在工作、生活及育兒的壓力下,對父母只有虧欠,久而久之連過年都不好意思回去了......
翻看著一條接一條的留言,他們有的是因為沒有賺到很多錢,有的是因為沒取得多大的成就,有的是因為創業失敗情緒低迷......與其說這群年輕人不愿回家,不如說他們是不敢回家。
他們怕讓親人失望,怕讓父母在人前無光,怕頹廢的情緒波及他人。
可他們忘了,真正愛你的人,從來不會在乎你有沒有賺到大錢、有沒有功成名就,他們只在乎你在外面過得好不好,只在乎快過年了你能不能回家吃頓團圓飯。
這個世界最珍貴的從來不是錢財名利等身外之物,物質財富可以慢慢賺取,但親情間的陪伴一旦錯過,將永遠無法彌補。
所以別再把自己困在自我編織的“牢籠”里了,你的家人正朝你歸來的那條路張望,在這個團圓的日子里,放過自己,也別讓他們失望。
來源:廣而告之公益廣告《孩子該為父母做些什么?》
文首提到的公益廣告中,一家人是在周末相聚,可如今周末假日里,老人不能和兒孫相聚一堂已是常事。
時代已經演變到過年都需要各方面合適才能見到一面的歲月,不敢想象在這個歲月下,有多少老人在清冷中熬過一年中的三百多天,只為等過年與子女相聚的那短短幾天。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我們總以為時間足夠,一切都有來日方長,于是轉身遠走他鄉,一頭扎進欲望的海洋,忘記了時間的殘酷、世事的無常。
待回頭才發現,時間原來真的不等人,可人啊總是等時間散盡才開始追憶。
別再讓這種抱憾的場面繼續上演了,趁一切都還不晚,回家過年、過年回家,好好珍惜與父母在一塊的時間,在最親切的環境里,與最愛的爸媽,一起過個幸福年。
來源:廣而告之公益廣告《孩子該為父母做些什么?》
還記得文首那支公益廣告的名稱嗎,它的名字也像是一個自省的發問——孩子該為父母做些什么?
其實,父母不需要孩子為自己做什么。
他們只要你生活得平安快樂,有空了?;丶铱纯?,就足夠了......
文章轉載自公益中國網:http://www.gzjgpet.cn/special/show.php?itemid=271
圖片已注明出處,如有疑問請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