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清華大學,女學生陳巧玲拿著她和團隊一起編著的《中國食品安全檔案》,這本書醞釀近兩年,陳巧玲自己花費十多萬元。
對話人物
陳巧玲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在讀研究生。
對話動機
醞釀近兩年,陳巧玲和團隊的調研作品《中國食品安全檔案》近期在吉林大學出版社出版。這本書搜集了近年來爆發的一系列食品安全問題的相關新聞報道和學術研究報告,以檔案輯錄的方式呈現給公眾。為豐富資料,陳巧玲走訪了多地農場、批發市場、超市、食品企業與大小作坊,核實調查。陳巧玲說,她很清楚目前的工作不可能立竿見影地解決問題,“但希望這份記錄讓人們了解危險在哪里,以及我們的時代發生了什么。”
初衷
有些食品安全問題踐踏人類底線
新京報:為什么想到寫這么一本書?
陳巧玲:2011年我在清華和同學弄了一個創業項目,做的是餐飲,開始關注這方面的話題。這本書的目標是喚起民眾和政府部門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視,因為每個人的生活都離不開“食”字。
新京報:寫作前和寫作后你對食品安全問題的認識有變化嗎?
陳巧玲:變化很大。沒寫書之前,我只是消費者、新聞的讀者,我聽過蘇丹紅和三聚氰胺,但我不知道它們具體是什么。過去認識食品安全領域是分散式的,現在的認識更系統和全面了。
新京報:寫作之后覺得食品安全問題更嚴重了?
陳巧玲:比我之前的認識要嚴重,很多事是匪夷所思的,比如將大便水用水過濾、加入腐豬肉發酵、再用劇毒農藥殺死發酵過程中長出的驅蟲—以此得到用來浸泡臭豆腐的酵乳。這不只是食品安全問題,也踐踏了人類的基本底線和尊嚴。
新京報:寫作過程中遇到過哪些困難?
陳巧玲:經濟上困難是一方面,寫作這本食品安全檔案完全是自費的。剛寫書時我們討論過是不是要找一些支持,后來覺得這可能會影響獨立性,假設收了企業的錢,對方讓我寫自己的好或競爭對手的不好,這就是隱患。
新京報:截至目前你花了多少錢?
陳巧玲:出書大概花不到5萬塊錢,前期的調研費用也要不少錢,我自己大概花了十幾萬了。
新京報:你還是學生,十幾萬不是小數目。
陳巧玲:本科畢業之后我工作過幾年,之前做投資有點積蓄,用的是這部分錢。我來自山東農村,家里條件不是特別好。之前幾年都是給家里錢,開始做這事情后,就斷了。
研究
行業標準問題不大 關鍵是執行不力
新京報:除了經濟和家庭方面的壓力,還有哪些困難?
陳巧玲:最大的困難是擔心自己不專業,我在清華讀的是工商管理,包括我們團隊里的人,沒有一個是食品安全相關專業的。所以寫作初期非常焦慮,常常懷疑自己。
新京報:后來怎么跨越這個障礙的?
陳巧玲:堅持,沒別的方法。那時所有的概念都是不清楚的,就逼著自己去查資料,檢索行業標準,對比歐美國家的數據,逼著逼著就把自己逼成了半個專家,你現在問我一些添加劑,它的成分、是否有危害性什么的我大致都能說清楚。
新京報:對比歐美國家(食品安全)的標準,我國的行業或國家標準會有很大差距嗎?
陳巧玲:開始我以為會有特別大的差距,后來發現從標準制定來說,并不存在太大的問題,關鍵在于執行。國家告訴某種添加劑的含量不能超過某個數值,但不會規定制作面包時該放多少在里面。標準擺在那,大家都不執行,才是食品安全問題多發的原因。
新京報:你選取的一些案例,有的距今已經過去了很多年,怎么保證案例的針對性?
陳巧玲:選取案例的標準是依據媒體公開報道和學術機構的報告,確實有你提到的問題,所以在寫作過程中,涉及的每一個類別我都重新檢索了一遍。蘇丹紅事件距今10年了,但是我檢索發現,10年中同樣的事情在反復發生,2012年有,13年、14年也有。問題沒有消失,一直存在。
調查
老實做事不如摻假作惡好生存?
新京報:除了新聞報道和學術報告,書中也有不少你和團隊伙伴實地調研的部分,這部分工作是怎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