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鄉村“影像課堂”里的公益實踐
范帆 記者 李菁瑩 《 中國青年報 》( 2015年08月10日 04 版)
“這個金屬按鈕叫做快門,我們拍照的時候,要用食指輕輕地摁下去,一張照片就拍出來了。”喊了一個上午的張瓊,喉嚨有點干。這名來自商丘師范學院的志愿者,努力用平實的語言,讓小朋友理解攝影的相關知識和技巧。
7月20日,江西宜春市宜豐縣南垣村來了一群大學生志愿者,他們用自己帶來的照相機和打印設備,給村里的留守老人和小孩免費拍照。同時,他們還把攝影課堂帶進了村子,給村里正在放暑假的留守兒童講解攝影知識和技巧,教他們用相機定格家鄉的美麗風光和親人們辛勤勞作的瞬間。
用“另一雙眼睛”感受世界
家住南垣村、馬上要上村小3年級的金文琦第一次接觸“單反照相機”,她覺得有點沉,小心翼翼地把它捧在手里仔細端詳,“我的那張照片就是用它拍出來的嗎?”她有點好奇。
此前,志愿者給金文琦拍了一張照片,并且現場打印出來贈送給她。金文琦收到這份特別的禮物后愛不釋手,“這是我最好看的一張照片!”
拍攝照片的志愿者李曉知道,金文琦平時很少有機會拍照,連她自己都忘記了上一次拍照是什么時候。
和金文琦一樣,村里大部分孩子的家里拿不出幾張像樣的照片。志愿者們帶來的這幾臺單反照相機,讓他們有機會用“另一雙眼睛”去感受身邊的世界。
“雖然他們是農村的孩子,但是悟性并不差,只要稍微點撥一下,這些小朋友一樣能拍出很美的照片。”戴繼民是這個公益項目的發起者。他告訴記者,農村孩子的精神文化生活特別匱乏,因此更加需要接觸美術、攝影、音樂等不同領域的知識。他希望通過這個活動為孩子們提供一個拓展視野的機會。
萌生這個想法之后,戴繼民把它分享到社交媒體上,朋友紛紛為他的想法點贊,一些企業也被吸引。收獲的諸多肯定和鼓勵更加堅定了戴繼民的決心。戴繼民在老師、朋友的幫助下,成立了“話梅公益影像中心”,先后招募了兩批大學生志愿者前往鄉村開展公益活動,把個人的公益行為提升為團隊有組織的公益行為。今年7月,他在全國范圍內招募了8名志同道合的志愿者,來到南垣村開展“影像課堂”公益實踐。
農村孩子的親密玩伴
來到南垣村以后,志愿者們才發現,除了教孩子們拍照片之外,更多時候,他們的角色是孩子們的親密玩伴。
來自江西科技師范大學的志愿者涂妍妍是公認的“孩子王”,孩子們一天到晚都在“纏”著她。
“他們的精力實在是太充沛了,每天早上不到8點就喊著要和我們一起做游戲。”涂妍妍向記者感慨道,“其實這也能看出來,這群孩子們平時特別缺乏陪伴和關愛。”
“在農村孩子們的暑假生活里,沒有外出旅行,沒有電影院和游樂場,沒有網絡和ipad,甚至連父母的陪伴對于他們而言,都是一種奢求。”這也是戴繼民發起這項活動的另外一個目的,“他們的生活里需要更多的關懷,我們試圖用影像來還原親情,用照片溫暖人心。”
南垣村有很多青壯年外出務工,長期的分隔給遠離父母的留守兒童心中留下了親情的空白,成長道路上的情感缺位容易讓孩子們的性格養成偏離軌道。戴繼民告訴記者,盡管無力改變現狀,但他仍希望通過自己的行動,讓情感匱乏的孩子們內心世界透進一絲人文關懷的光亮。
給身邊親人照張相
在攝影課上,志愿者還給每位孩子布置了一項作業:給身邊的親人照一張相。父母都不在身邊的姚佳佳,把鏡頭聚焦在了奶奶身上。
“奶奶您往左邊站一點嘛,頭再稍微抬高一些”,看見許久不來串門的孫女拿著相機給自己拍照,奶奶有點詫異,趕緊整理了一下散亂的頭發。
姚佳佳把照片拿在手里,看著照片里布滿皺紋的面容,她覺得奶奶老了很多。平時很少看望爺爺奶奶的佳佳,這次拉著奶奶聊了很久,她有點難過。
每一張照片背后,都講述著一個埋藏在心底的故事。小朋友們用鏡頭表達自己的感情,而志愿者們也想以一種特別的方式,來給這些流淌出的感情留下注腳。
他們把每個孩子拍攝的作品都打印了出來,找來了繩子和夾子,在一家農戶的大院前,策劃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影展,村里的大人們都被邀請來參觀這次影展。在展出的照片中,有南垣村的日落和晚霞,也有親人們在田地里干活的身影。這群孩子透過鏡頭,捕捉到了一個不一樣的世界。站在自家孩子拍攝的照片面前,有些家長的眼眶濕潤了。
“雖然年紀尚小,還搞不懂理論知識,但是在取景器中看到的,正是他們心中世界的樣子。第一次接觸單反照相機的他們就能拍出這樣的照片,無論城市孩子還是農村孩子,天生的靈性是一樣的,只不過他們所處的村莊精神生活匱乏。我們教他們攝影,是想埋下一顆種子,能讓他們領略這個世界的不同。”影展結束后,來自南陽師范大學的志愿者張連楷在朋友圈中留下這樣一條微信。在他看來,親身參與公益實踐,幫助別人的同時,自己也收獲著快樂和感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