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0日,湘潭大學數學院暑期“三下鄉”赴岳塘區社會實踐調研團的活動開展已如期進入了第二天。相比實踐第一天些許的焦灼,有了實打實的走訪經驗和當地居民的積極配合,今天的隊員們擁抱著初升的太陽,洋溢著青春的色彩,在學校南門集合后便一起乘車去往今天的實地調研地點——岳塘區湘潭鋼鐵公司及其周邊居民區。
逼近35攝氏度的高溫天氣和長達一個小時的遙遠路途著實考驗了隊員們一把,但客觀存在的外在因素唯一不能改變的是調研團每一位隊員堅定的信念。一路的輾轉終于到達了今天調研的目的地,然而剛進入社區門口,便有一股惡臭撲鼻而來——在隊員們面前的是一條失去原有面貌的河流,河面上漂浮著形形色色的生活垃圾,水流也顯現出泛綠的顏色。毫無疑問,“水清則無魚”這句話離這個景象相隔著的不僅僅是五個字的距離,中間隔閡著的是數不清的污染源。
如此一番景象,著實讓調研隊的隊員們感到詫異,在對周邊居民的走訪過程中,隊員們對于這條河流“質變”的情況著重做了采訪,并了解到了實情。一位退休在家的老爺爺表示隊員們看到的這條河流是流向母親河湘江的,之所以存在這樣嚴重的污染問題,是因為附近湘鋼排出的廢水已及當地居民堆積的生活垃圾沒有及時處理。老爺爺還這樣無奈地說道:“我在這住了很多年了,這個水從上世記八十年代的時候就是這樣了,一年四季一直是特別臭的,不僅氣味重,到夏天的時候還會特別招蚊子等蟲子,而且常年累月如此,對我們的生活質量也會造成很大影響”。
言語中,隊員們從老爺爺身上似乎看到了更多當地居民對這種污染情況的控訴和憂傷。但又將他們的無能為力展露無遺,只是保持十幾年一直保持的態度,姑且安度自己的生活。
走訪進行到這里,隊員們感到些許的惆悵,或許就是因為這些沒有經過處理的工業污染排放,無節制的生活垃圾積壓以及居民保持的緘默態度,才讓昔日碧波蕩漾的河流失去本色,“質變”成為今天的無法辨別的模樣。
共同享用母親河的三湘兒女,是時候該挺身而出保護我們的母親河了。若你我攜手,定能還原母親河本色。山鄉巨變,城鄉發展,但我們拒絕母親河的“質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