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院通訊員 張利娟
7月10日,湘潭大學數學與計算科學學院暑期“三下鄉”赴岳塘區社會實踐活動已經開展到了第二天,對采集回來的水樣的檢測工作也正式開始了。
早上八點就已經是炎炎烈日,三十五六度的高溫也沒有阻擋住調研團隊的腳步,調研團隊中負責檢測的幾個成員早早地就在一田前集合,頂著大太陽一起來到分析測試中心。楊老師早已在分析測試中心等著調研團隊,人都到齊后,在楊老師的帶領下展開了工作。團隊成員先來到二樓的原子吸收光譜測定的實驗室,實驗室中沒有空調,每個人都大汗淋漓,但團隊成員依舊認真的聽老師講解,據老師介紹,原子吸收光譜法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出現并逐漸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的儀器分析方法。原子吸收光譜分析法是基于從光源發射出的待測元素的特征譜線,通過樣品的原子蒸氣時,被蒸氣中待測元素的基態原子所吸收,根據特征譜線的減弱程度求得樣品中待測元素含量的分析方法,此次,利用原子吸收光譜儀測定水樣中鎘離子,能夠更準確的計算出水樣中鎘離子含量。楊老師還對團隊成員指定的測定水樣中隔離子的方案提出了一些改正和建議,使整個測定方案更合理更完善,也讓團隊成員對整個測定過程的大概流程與具體的實驗步驟有了更詳細的了解與認識。另外楊老師還指出,對于采集回來的水樣,不需要做特殊的處理,等到實驗方案都確定好了,實驗室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就可以進行測定了。
楊老師的講解和對實驗室的熟悉,讓團隊成員更加了解實驗儀器分析的準確性與重要性,也讓非專業的學生學到了很多新的知識與技能,讓相關專業的學生更能熟悉實驗儀器的原理與使用方法步驟。團隊成員表示,有了楊老師的指導與實驗條件的支持,一定會對水樣中鎘離子含量做出準確的測定,同時也會讓關愛母親河的行動更加順利地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