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鐘響起,不敢有絲毫將就賴床蟲的打算,干凈利落地完成洗漱,一路小跑趕往校門口。連續幾天都如此,回想起來,自己都驚訝自己這幾天的表現。
為了解湛江市民對晚期癌癥患者生存價值的看法,我和另外16名隊友已連續好幾天如此,一早起來,分組去往不同的地方發調查問卷。
比起酷熱的天氣,早起算不上最大的考驗。南方、海邊城市、七月、街頭、不方便打傘,似乎一切都迎合了熱精靈的口味。手上滲出的汗、額頭滴下的汗滴,一沓問卷,有多少張平整的呢?汗水輕吻過的地方,墨水化了,紙張皺了,人成長了。
如果說還有什么更考驗我的,那應該是來自路人的冷漠。怕詐騙、無利可取、避諱癌癥……拒絕的理由各種各樣。人們像是受傷過后裹上了厚厚一層繭,固然是可以預防下一次的傷害,但也屏蔽了好心人的一切探訪。
“你們是廣東醫科大學的學生呀?現在選擇讀醫的都好有勇氣,好了不起”“要相信人心是向善的,社會慢慢變好的,以后做個好醫生”一位阿姨填完問卷后,饒有興趣地和我聊了良久。
“姐姐,還沒發完嗎?我們來幫你發吧。海濱公園那邊會多人一點。走,我們過去吧。”三位小學生目睹了我無數次被拒絕的場景,堅持要我給她們一些問卷,讓她們也來體驗一下“大學生的事情”。看到她們稚嫩的小手拿著那沓問卷,烈日底下的我,更愿意相信綠洲的存在,感覺瞬間獲得了滿滿的動力。
志愿者在向路人解釋問卷
隨著三下鄉的進行,越來越體會國家開展大學生三下鄉的另一番用意:為社會做實事的同時,大學生本人也體會了社會的百態。走進社會,發現社會丑陋的一面,也看到人心普遍向善的一面。
理解那些拒絕的路人,曾經我與他們無二,正是這次的調研活動才讓我切身感受到那些在街頭發傳單的人的不易。珍惜那些愿意停下腳步的人,感恩他們對我的理解和尊重,讓我感受到陌生人的溫暖。
兩面問卷,每一筆填在上面的數據,都是我用汗水與真誠換來的,我不敢妄言路人的行為,我只愿付出有收獲,經年后,回憶此時的得與失,原來,那個暑假我拿著一沓問卷,換來了大學的花香,彌漫了我整個人生。
文/陳學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