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在“青春三下鄉”的號召下,陜西科技大學赴王石凹環境治理科技扶貧實踐團順利組建。爭論、推翻、重組,激揚文字、面紅耳赤、心悅誠服,實踐準備過程可謂一波三折,有苦有樂。7月14日,我們到達陜西省銅川市王石凹鎮開展為期七天的土壤檢測與修復活動。
一 但憑實干繡山川
煤礦曾一度給這個村莊帶來繁榮,可是,無度的開采后,房屋塌陷、地基不穩、裂縫爬滿了破落的墻體,剩下勞動技能低下的人們和滿目瘡痍的村莊。“不能挖煤了,還能干什么?”把全村人民都難住了,這里自然條件惡劣,勤勞樸實的村民在農作物種植上一路摸索,一路實踐,核桃,花椒,中草藥……面對脫貧攻堅戰,堅持就是勝利。在晨光熹微下出發,我們在這個貧窮的村子進行走訪調研,一張張純樸而又充滿善意的臉,讓我們幾乎忘記在外的漂泊感,面對著熱情的他們,我們似乎有了一種家的歸屬感,在我們看來,這并不是什么走訪調研,這就是我們與他們之間最簡單、最接地氣的一次次聊天。“感謝政府的補貼,村干部的照顧”“還是黨的政策好啊,沒有忘了我們”,簡單的話語卻刷新著新的感動。印象深刻山上巷口第三家獨居的奶奶,見到大學生能來這兒特別高興,送我們到路口看著我們拐彎,生怕我們在山上迷路,望著我們的背影久久沒有離開,那一刻,心中五味陳雜。
二 走,挖土去
匆匆用過早飯,背上“荒野求生”干糧,拿著毛巾和鐵鍬,“挖土小分隊”就踏上了征程。清晨路陡坡滑、空氣潮濕,只能攥住堅韌的植物借力爬著,拉住同伴的手堅持走著,濕泥很快吸附了鞋底,步伐也越來越重……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徒步十余里,只為對陳家河煤礦、羊廠等進行土壤采集。正午的驕陽無情炙烤著這片大地,汗珠毫無防備地淌著,一絲風也沒有,黏稠的空氣似乎把一切都凝住了,但土壤樣品采集依舊有條不紊,總有人沖在最前邊,測量選取、揮動鏟子、入袋密封、貼好標簽,重復的是動作,不變的是專業與情懷。看著滿滿的樣品箱,暴曬褪皮,被叮的包,餓到無以復加,累到生無可戀,這一切都有了回應。科技傳遞夢想,我們覺得能為這片土地注入新的血液比什么都值得。
三 明天會更好
“跟著我上山爬坡一起去勘探,爬坡、上山一起去踩點,這條路我們走遍,那是我們的起點。”“挖土版”《明天會更好》唱響在王石凹鄉村舞臺,大膽活潑的唱詞飽含我們對環境專業的熱愛,更有對王石凹美好的期待——消除尾礦污染,綠色科學致富。年齡不是差距,多才多藝的隊友們自編自演廣場舞娛樂鄉親,宣傳環保小知識,寂靜的村莊再次熱鬧起來了。
四 實踐有歸期,青春不散場
“哈哈,我空間運動排行榜第一”“天,可以吃米飯了”……源源不斷的小感動讓實踐這趟列車精彩不停。實踐雖然結束了,但是王石凹之行將是我們全體隊員難忘的故事,青春的記憶。目前,土壤樣品預處理過程已順利完成。實踐有歸期,青春不散場,夢想也定不會因此而停下前進的腳步。接下來實踐團將對土壤樣品進行定性分析及相關檢測,并對土壤檢測結果和水樣檢測結果進行總結,形成《王石凹土壤檢測報告》,為當地農作物種植提供有利建議,提高農作物價值,促進王石凹村農業快速發展。我們堅信,汗水定將會澆灌這片落后貧瘠的土地,夢想與實踐的力量定將幫助它走向富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