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邊境有一個美麗的鎮子——臨滄市云縣漫灣鎮,因為山路造成的交通不便等原因,這座邊陲小鎮里的漫灣中學成了鎮子上唯一的中學。
這里有一群年輕人,他們是名校高材生,也是漫灣中學的支教老師。張鑫杰就是他們其中的一員。
張鑫杰在上課。(攝影 蔡付亮)
1992年出生的張鑫杰,曾在美國哈佛大學經濟系、哈佛大學教育學院擔任研究助理、新加坡國立大學攻讀經濟學博士學位,后退出;現支教于漫灣中學,任副校長兼任九年級133班班主任。
從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項目退出來支教,這不是一次普通的選擇。但是為了能夠更好地將所學和研究與鄉村實際情況結合,他毅然選擇了深入鄉村支教,將所學知識深深地扎根于中國的教育土壤。如今在漫灣鎮工作的他,推掉了杭州、上海、三亞等城市數個高薪工作,選擇繼續在鄉村教育一線工作。
張鑫杰有一個自己心目中的教育“理想國”,他希望這個“理想國”能夠充分發揮貧困地區孩子所有潛力,讓孩子們成為一個有朝氣、有動力、有信心的群體,希望未來他們能用知識型的力量反哺家鄉,回饋社會。
“我的孩子100%都要上高中”
張鑫杰所在的漫灣中學有700多名初中生,每年選擇上高中的學生只有不足30%,大多數學生初中畢業后會去專科學校繼續進修或者選擇回家務農,有的還會出去打工。從當班主任的第一天起,張鑫杰就為自己和班級定下了一個目標:133班的所有同學都要升上高中!
作為九年級133班的班主任,他帶領著班級學生奮勇前進,班級綜合成績位列年級第一,張鑫杰驕傲的說:我的孩子100%都能上高中。
每兩周張鑫杰都會選擇一位班里的孩子進行家訪,了解孩子在家的學習狀況以及家長的想法,這周去家訪的學生名叫李露宏。在家訪的過程中我們了解到,李露宏小學排名并不靠前,上了初中后變得懂事成績也進步很快,當問及希望他去哪所高中讀書時,李露宏的家長說:“本科,我也不知道。”大家都笑了。
張鑫杰介紹到:“這種情況在當地十分常見,大部分家長其實對于孩子的考學并不了解,覺得把孩子送到學校就可以了。”
如今,張鑫杰心系幾十個甚至幾百個學生的前途命運,他期待著孩子們的努力得到回報,期盼著開花結果的那一天。
張鑫杰正在家訪。(攝影 蔡付亮)
以點及面 擴大范圍
由于出色的工作,張鑫杰第二年就被鎮黨委政府任命為副校長。他意識到僅僅負責班里的幾十個孩子是不夠的,他需要在有限的時間里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在他看來,支教老師不能僅限于做一個知識的提供者,還可以做很多事情的推動者和號召者。因此,他召集幾位志同道合的項目老師、當地任課教師和家長,建立了一支團隊,大家通過每周開例會,積極地討論問題,解決困難。
他們還一同發起了“大學生陪讀項目”、“獎學金項目”、“文藝晚會”“單詞聽寫大賽”等大型項目,讓團隊在協作中變得強大,讓每位教師的潛能發揮至最大。
張鑫杰正在與團隊開會。(攝影 蔡付亮)
張鑫杰這一待,便是三年,當初和他一起來的項目老師紛紛離去,他還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
張鑫杰說:“既然選擇留下來就不會后悔,因為我覺得革命尚未成功。”
張鑫杰一個人站在江邊。(攝影 蔡付亮)
“愿中國青年都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份熱,發一分光,就像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魯迅
這是張鑫杰最喜歡的一句話。在他看來,支教不僅可以提升個人能力,增加社會閱歷,同時也積攢許多寶貴的經驗。他希望越來越多優秀的青年人能夠加入到支教的隊伍中,把自己的能量發揮到農村教育上。
現在,張鑫杰已經完成了第一階段的支教工作,并被英國劍橋大學錄取,留學歸來后他會繼續投身于農村教育事業,他的故事還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