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在不謀求任何物質、金錢及相關利益回報的前提下,為社會帶來便利,值得敬佩。但由于志愿者群體基數龐大,職業、年齡差距大等各種原因,導致志愿服務專業水平參差不齊,好心辦壞事的現象也經常出現。
去年的蘇州馬拉松賽上,因為志愿者行為不規范,跑到賽道為中國選手遞國旗,導致中國選手與非洲選手在最后500米沖刺中敗下陣來,錯失冠軍。對此,有網友說,志愿者能夠放棄自身利益服務社會就應該被贊賞,犯錯是人之常情,應該給予理解,重要的是其出發點是好的。但也有網友認為,作為志愿者,就應該以專業的態度來服務社會,而不是為他人帶來麻煩。就此話題,《公益時報》記者走向三里屯街頭,隨機采訪了十位路人,推出本期“益調查”——志愿者好心辦壞事,你怎么看?
此前《公益時報》聯合問卷網的調查結果顯示,約有40%的網友有過作為志愿者參與活動的經歷,并接受專業的培訓;46%的網友有參與過志愿者活動,但在成為志愿者之前沒有接受過任何專業培訓;14%的網友沒有參與過志愿者活動。
由此可見,當志愿者在當今社會已成普遍現象,但志愿者培訓的普及度還略有欠缺。對于如何看待志愿者好心辦壞事的現象,85%的網友認為應該給予理解,因為志愿者行業提倡的是無私奉獻,只要付諸行動就應該得到贊賞,雖然存在好心辦壞事的現象,但其出發點是好的;15%的網友覺得不應該給予理解,作為志愿者,就應該從專業的角度來服務社會,如果在未能做到服務社會的同時還為他人帶來麻煩,則稱不上是一名合格的志愿者。
關于造成志愿者好心辦壞事的原因,63%的網友認為志愿者缺乏專業的培訓,不清楚該如何做好志愿者服務;36%的網友覺得是因為志愿者自身缺乏責任感,做事太主觀,未認識到志愿服務的重要性。對于應如何改善志愿者好心辦壞事的現狀,40%的網友認為應提高志愿者評選標準,使每一位志愿者都是專業的;54%的網友認為志愿者服務機構、公益組織應加強志愿者培訓,根據志愿者特長提供合適的培訓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