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鴿奉獻給藍天,星光奉獻給長夜,我拿什么奉獻給你,我的小孩……”在西藏林芝工布江達縣娘蒲鄉中心小學的操場,嘹亮的歌聲蕩漾在上空。近日,嶺南師范學院音樂教育專業支教實習生李昭桐的到來,給這個學校的音樂課帶來了新鮮活力。
記者了解到,8月19日, 嶺南師院28名支教實習生在學校黨委副書記黃達海的率領下,抵達林芝工布江達縣。這是學校以“按需點單”的形式,向西藏林芝地區選送的第六批支教實習生,他們分配到了工布江達縣教體局機關、縣中學、縣小學和多個鄉鎮中小學、幼兒園等15個單位,開展為期一個學期的支教實習。
在工布江達縣舉行的歡迎儀式上,28名支教實習生一起唱起了歌曲《奉獻》。他們自信地接過嶺南師院堅持了32年 “援藏良駒”的精神火種,并通過歌聲來表達此刻的心情和愿望。
支教實習生“雪中送炭” 填補師資短缺
娘蒲鄉中心小學海拔接近4000米,雖然四面環山、風光秀美,但是,由于高原條件艱苦留不住人,老師嚴重短缺。這個開學季,校長李建元頗為無奈地說:“377名學生才24名教師,語文、數學、體育、科學等科目老師嚴重短缺,有的老師一個星期上28節課,還經常加班加點給學生補課。”
這次分配在娘蒲鄉中心小學的3名支教實習生,暫時緩解了李建元心理上的壓力。然而支教實習生的短期性只能“救急”不能“解渴”。面對愁眉苦臉的李建元,黃達海主動拋出了“橄欖枝”,可以在現有支教實習的基礎上,深入探索升級兩校對口幫扶的關系,助力教研能力、教學質量的提升。
“在工布江達縣,像娘蒲鄉中心小學這樣老師短缺的情況還有很多。”該縣主管教育的副縣長王靜認為,嶺南師院選派的支教實習生,有效解決了全縣部分學校教師短缺、補充專業教學師資不足的難題,對全縣的基礎教育工作是“雪中送炭”。
援藏工作“高位推進” 助力林芝教育均衡發展
“嶺南師院對口幫扶的縣和學校,師資隊伍建設明顯加強,教學質量明顯提升,均衡發展水平明顯提高。” 林芝市教體局黨組書記雷振鵬深有感觸,認為這是嶺南師院心系祖國邊疆民族教育事業,高位推動、高位謀劃、高位落實的結果。
嶺南師院援藏32年來,共有43名畢業生和校友進藏工作,是廣東高校的“援藏大戶”。從2014年開始,學校已經選派了6批共122名專業對口的高年級優秀師范生進藏支教實習,在藏區共建起教育實習、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社會實踐“三大基地”,構建起大學生短時支教與畢業扎根援藏、校友選派援藏相銜接的一體化援藏模式。并通過師資培訓、教學教研指導等活動增強藏區教師和教育管理者的“造血功能”。
“林芝能夠在教育均衡發展方面走在全區的前列,離不開嶺南師院的大力支持。”林芝市教體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吳珍珠已經是第二次作為廣東省援藏干部進藏工作,她對嶺南師院的教育援藏工作極為熟悉,稱贊嶺南師院從“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的高度來開展教育援藏工作。
這次進藏的28名支教大學生,跟往年的學生一樣,部分學生出現了強烈的高原反應,但是沒有人說后悔,說苦說累。王靜通過對歷年歷批支教實習生的觀察發現,嶺南師院學生能夠迅速融入工作,勇于吃苦,踏實肯干,敢于擔當。他希望,工布江達縣在與嶺南師院共建好“三個基地”的基礎上,扎實推進師資培訓、教育信息化資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以期更好地提升全縣基礎教育的質量。
讓“援藏良駒”精神 成為思想教育的“明燈”
在今年援藏支教實習學生出征儀式上,嶺南師院1987年志愿援藏的第一位畢業生龍家玘校友回校為出征隊授旗,湛江市首位援藏干部、第一位援藏校友陳觀如為每一位學生綬帶。
“32年來,嶺師人初心不變,情懷不改,弦歌不絕,堅定不移地走在教育援藏的路上,用嶺師人特有的精氣神,在雪域高原譜寫了一曲‘奉獻’的贊歌。”黃達海說。
“教育援藏工作入選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精品項目,要讓它成為思想教育的指路明燈。”黃達海作為項目負責人,這次還深入到學校在林芝共建的首個教育實習基地林芝廣東實驗學校、各個支教實習學校和在扎根在西藏工作的校友當中,開展交流座談,希望能從實踐的層面探索教育援藏工作向縱深發展。
這次進藏的還有《援藏良駒》專題片拍攝組。拍攝團隊10天來全程跟拍,與支教實習生一起,53個小時火車,6個小時汽車,縱橫5600多公里,在近4000米海拔的娘蒲鄉駐點,在斷電缺水、缺氧失眠、跋山涉水、晝夜奮戰的情況下,兩千多個鏡頭順利殺青。
黃達海指出,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之際,用專題片來真實記錄嶺南師院32年在教育援藏過程中彰顯的使命擔當、家國情懷、實干奉獻和傳承堅守,從而在新的起點上進一步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推動教育援藏工作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