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來拿愛心面包的!”晚上9點,王祥云準時出現在浙江省臺州市溫嶺市一家蛋糕店。
王祥云和志愿者正在打包面包。圖片來源:錢江晚報
王祥云是溫嶺“火速志愿隊”的隊長,從2013年4月開始,這項由他發起的“愛心面包”微公益項目已持續了近9年,累計送出了90余萬個愛心面包。
3000多個夜晚,王祥云和隊員們奔波在城市夜色里,他們被譽為深夜里的“面包使者”。
3000多個日夜的接力
晚上9點不到,穿梭在溫嶺街頭的車輛和行人逐漸稀疏,王祥云掐著點匆匆下了樓。他從手機里翻出愛心面包收集路線參考表,上面羅列著10多家面包店的打烊時間、地址和聯系電話,最早的9點,最晚的11點。“我得掐準時間。”王祥云邊走邊說,“我們有過協議的,只在打烊的時間去拿,之前不會提前干擾店家的正常銷售。”“面包放在那邊了。”店員抬頭,見是熟悉的紅馬甲,老朋友一樣笑著打了聲招呼,手一指一側的櫥柜。
王祥云和志愿者正在打包面包。圖片來源:浙江日報
收面包也有講究,那些夾了奶油和蔬菜的面包在熱天容易變質,夏天志愿者們一般不收。為了讓面包新鮮度更有保障,他們還籌集資金給幾個“愛心面包”接受點購買了保鮮柜。同店員道了聲“謝謝”,王祥云便立即趕往下一家店。同行的志愿者則在微信群里發了條信息“糕手25個”,“每一個面包的來源去路都要清楚。”司乎26個,托思卡納40個,糖秋千1個……路燈下,“紅馬甲”腳步匆匆,愛心面包微信群的報數也不斷更新。王祥云和志愿者跑完了6家面包店,先后收到100多個面包,車里飄滿了面包的香味。接下來要奔赴終點站,面包第二天要給環衛工人當愛心早餐,要連夜送到交接的志愿者家中。車子停下,志愿者已經在小區門口等候,相互道了句“辛苦”,交接好面包,一晚上的“任務”便圓滿結束了。從1到500的愛心匯聚“厲行節儉、反對浪費”,裝面包的專屬布袋上,標語鮮明醒目。
王祥云拎著裝滿“愛心面包”的布袋。圖片來源:錢江晚報
“這8個字就是當初發起這個項目的初衷。”在2013年的一場糕點義賣活動中,王祥云察覺很多面包店每天都會有賣剩的面包,為保證口感,一般不會再上架,棄之可惜,但又沒合適的去處,由此造成的浪費現象觸目驚心卻鮮有人知。“于是,我萌發了將這些面包收走的念頭,可以送去敬老院、兒童之家、建筑工地等,為需要的弱勢群體提供第二天的愛心早餐。這多好,一舉兩得。”王祥云一面盤算著,一面通過各種渠道尋找愿意合作的商家。當時,很多人不看好這個項目。“萬一吃出問題來,責任你負得起嗎?”“每天晚上收面包,還要送,你能堅持下去不?”面對各種質疑,王祥云只是一笑而過,黨員帶頭,大家伙兒一起埋頭做事。如今,“愛心面包”在溫嶺家喻戶曉,加盟的愛心商家從兩三家擴展到十多家,參與的志愿者也從十來人增加到500多人,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8年多來,愛心面包服務的“版圖”一再擴大,從最初僅限溫嶺城區,擴展到如今的城東、城西等鄉鎮街道,受益者包括環衛工人、啟智學校學生、養老院老人、建筑工地工人以及通宵工作的保安、護工等。
笑容就是最好的回饋
翌日早上6點鐘,在溫嶺街心公園,志愿者們早早“出攤”了。
不多久,“愛心早餐”小攤迎來了第一位“來客”。環衛工人吳民山來自河南,在溫嶺工作已經兩年了,也是愛心面包的“老主顧”了。老吳一停下三輪車,志愿者便貼心地將面包和牛奶送了過去,熟稔地打招呼:“來了!”
“來了來了!每個禮拜都過來,下雨天你們也在,定點定時,風雨無阻,辛苦了!”老吳興高采烈地接過來,當即便吃了起來。
公園里人聲嘈雜起來,環衛工人們三三兩兩地走來,漸漸在小攤前排起了長隊,志愿者們有條不紊地分發面包和鮮奶。
志愿者分發“愛心面包”。圖片來源:浙江日報
這些年來,愛心面包幫助了很多人。“有一次我在送面包,得知有一個環衛女工,全家從河南來這邊打工,一家4口人擠在一個10平米大的房間里,兒子因病生活無法自理,丈夫又得了肝癌,日子過得清苦。”王祥云回憶道。于是他就和隊員們一起,經常借送“愛心面包”之名,到她家探望,送去生活用品以及現金,讓一家人的生活狀況改善了許多。
在王祥云的努力下,愛心面包項目名聲越來越大,不少面包店和志愿者也慕名而來,主動要求加入。
正是在這種充滿愛心的氛圍里,溫嶺火速志愿隊創造了一個紀錄:除了疫情期間不得不“宅家”,活動開展8年多來,即便春節假期,也沒有中斷過一天,共送出90余萬個愛心面包,累計節約社會資金700余萬元,超12萬人次受益,而這個記錄仍在不斷刷新著……(來源:浙江日報、錢江晚報)